全球海洋油氣資源非常豐富,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受能源需求的推動,走向深海,已成為世界各國能源發展的重要戰略選擇。據美國地質調查局和國際能源機構統計,全球深海能源儲量占全球能源的34%,預計到2015年海洋石油產量將占全球石油產量的39%,“下一桶油,來自海底”,深水油氣將是未來油氣資源的重要方向和生產基地。
世界深水開發投資加大勘探開發亮點紛呈
近年來,開發海洋,尤其開發深海,已是全球能源熱點。海洋深處不僅存在大量的礦產資源,更為重要的是,海底蘊藏著豐富的石油資源。國際上一般將水深超過300米海域的油氣資源定義為深水油氣,1500米水深以上為超深水。深水、超深水資源量占全部海上油氣資源量的30%~40%。在全球重大勘探發現中,50%來自海洋,主要是深水海域,但是分布十分不均,主要分布在巴西、墨西哥灣、西非三大熱點地區,此外,還有新發現的深海地區,如東南亞和澳大利亞。
能源咨詢公司Douglas Westwood《2013~2017年全球深水市場預測》報告分析認為,2013~2017年,全球深水項目投資將升至2230億美元。在“亞洲海洋技術論壇”上,《亞太海洋勘探開發研究》報告指出,亞太地區未來五年深水勘探開發活動將有顯著增加,到2017年深水開發投資將翻一番。
“亞太地區的深水開發將是世界上增長最快的區域之一。”Douglas-Westwood相關負責人表示,“亞洲一直被視為‘舊平臺墓地’,但這將發生重大改變。在大多數亞太區域,淺水生產成熟得非常快,推動更深水域勘探開發需求的增加。整個地區深水生產當前占供應的7%,預計到2020年將達到17%。”
該報告認為,與過去五年的 6,212口井和593億美元的生產費用相比,未來五年亞太地區總鉆井數將達6,995口,生成費用約為738億美元。2013~2017年間,亞太地區深水(500~1000米)支出預計將增加46%,從42億美元到61億美元,這將占該地區可移式海洋鉆井裝置(MODU)鉆井成本總額的33%。同一時期,全球預計將會有854口深水海底石油和天然氣井,其中574口井在亞太地區。根據深水勘探開發活動20%的絕對增長,亞太地區期望超過世界其它地區。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中國、印度和馬來西亞將占該地區規劃深水勘探開發活動的87%,其中澳大利亞占22%,印度尼西亞和中國分別占17%,印度占16%,馬來西亞占15%。
亞太地區鉆井公司面臨的主要技術挑戰是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以及高溫高壓儲層環境條件,因而亞太地區將需要更多的高規格鉆井裝備。
“某些方面所需求的技術已投入生產,如GOM所需的七個閘板防噴器組”,挪威船級社(DNV)亞太、中東區技術經理Mike Brogan說,“20 K的鉆探裝置鉆機還是一個很大問號。當鉆壓增加時,鉆井船需要更大空間以便容納頂部設備,如起重設備和相應增加的甲板載荷需求以及新的撓性軟管。20K鉆探裝置將會實現的——早在上世紀80年代,從不可能實現的10K~15K鉆探裝置,都已經做到了——但它將會采取合作生產。”例如,BP已和Maersk鉆井公司合作研發適于儲層達20,000psi和 350℉的深水鉆井平臺的概念設計。
深水裝備極具潛力 瞄準水下生產系統
就全球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技術而言,美國、歐洲國家處于領先地位,以研發、建造深水、超深水高技術平臺裝備為核心,具有大量的技術儲備,壟斷著海洋工程裝備研發、設計、工程總承包及管件配套設備供貨;韓國和新加坡,它們在總裝建造領域快速發展,占據領先地位,目前也在向深水高技術平臺的研發、建造發展,而我國在研發、設計、總裝機總承包的能力等方面相對不足。
QUEST公司對全球海洋石油水下生產系統預測,未來水下井口數、水下生產系統投資和臍帶管鋪設量都將強勁增長。Arkwright報告分析顯示,全球對浮體鉆井船(鉆井船和半潛鉆井船)到2020年的需求強勁,預計2012~2020年年平均需求增加14條浮體鉆井船。可以預見,全球海洋工程裝備制造市場極具潛力,這將是一個潛力巨大、利潤豐厚的市場。
深海開發技術和裝備是關鍵。挪威和巴西都已成為深水勘探開發技術領先的國家,現在它們已形成了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海洋油氣勘探開發技術體系。這與它們的主要深水技術規劃、系統研究和研發投入密不可分。比如,挪威制定并實施了面向21世紀的油氣勘探開發科技研發劃“OGZI”,由基礎研發項目和應用研究項目組成,包括深水生產、處理和運輸、儲層表征、三次采油等八大關鍵技術。巴西聯邦政府與巴西石油公司聯合開展了深水油氣勘探開發關鍵技術攻關計劃“PR0CAP”,且相應的科研投入都比較大。
應對挑戰:智能制造和集成服務
中國海域蘊藏著豐富的資源,數據顯示,近海海域分布有6個大型油氣盆地,石油資源量達275億噸,天然氣資源量達10.6萬億立方米。豐富的資源令人期待,但深水化實力不足、一些高端海工裝備制造的關鍵技術及設備相對落后和部分關鍵零部件工藝對國外的依賴,則成為深水開發進一步發展的一大障礙。
中國南海擁有最大的深水開發潛力。2012年,中海油以“海洋石油981”深水鉆井平臺為核心,已打造一支作業能力達3000米水深的聯合深水作業船隊,首次在我國南海深水區實施自營深水鉆井,并在南海深水區取得第一個自營天然氣新發現流花29-2,雖然這使我國深水勘探開發能力和大型海洋裝備建造水平跨入世界先進行列,但這也只是一個好的開始,奠定了中國自主開發深海油氣資源的裝備基礎,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我們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以制造一艘LNG船為例,韓國需要6個月,而中國則需要9個月,多出3個月時間就會把成本優勢抵消。由此可見,我國深水勘探設備、作業船、海工輔助設備和海上溢油應急能力等還有待提高和突破。
“海洋工程裝備屬于高投入、高風險產品,從事海洋工程裝備建造的廠商必須有完善的研發機構、完備的建造設施、豐富的建造經驗以及雄厚的資金實力。”復旦大學芮明杰教授告訴記者,“制造技術變革方向是智能制造、數字制造。高附加值船舶制造需要先進的制造技術,先進的電子信息系統,安全技術,特定用途技術的集成。”“制造業服務化是另外一個重要變化,例如制造總承包,其中加工外包;又如從單純的造船商轉變為制造集成服務商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