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能源消費大國,也是海洋大國,中國南海等海域蘊藏著豐富的海洋資源,發展海洋經濟和建成海洋強國已成為國家海洋戰略的重中之重,與此同時,這也將為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帶來好的發展機會和潛在的市場空間。日前,本刊記者專訪了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秘書長王錦連,針對海洋工程裝備產業發展現狀、存在問題及應對措施等內容進行詮釋。
規模擴大 中國力量在海工市場中崛起
《石油與裝備》:作為業內專家,您如何看待我國海工產業的發展現狀?
王錦連:國內海洋工程裝備制造開始于上世紀六十年代,起步早,建成第一座鋼結構導管架平臺,七十年代建成第一座自升式鉆井平臺和第一艘雙體浮式鉆井船,八十年代建成第一座半潛式鉆井平臺和第一艘浮式生產儲油輪(FPSO)。但是,由于缺乏全方位的對外開放,主要面向國內市場,淺海開發以及九十年代市場處于低迷等原因,海工裝備業整體發展緩慢。
進入新世紀,隨著油氣開發的快速發展,國內海洋工程裝備抓住機遇,快速發展,也取得了顯著的成績。自升式平臺實現批量生產,海工輔助船占世界市場份額達30%以上,建成30萬噸FPSO、3000米半潛式鉆井平臺、圓筒式鉆井平臺、起重鋪管船等一批達國際先進水平的深海海洋工程裝備;海洋工程裝備的設計水平也得到了相應的提高,自升式鉆井平臺、系列化FPSO、各類海工工作船、輔助船具有自主設計能力,深海半潛式鉆井平臺、鉆井船開始自主設計,高端海工裝備,如LNG-FPSO、SPAR等的設計正在突破關鍵技術,前瞻性海工裝備(風能、天然氣水合物等開發裝備)正在積極培育。
整體來說,近幾年,國內海工裝備產業規模有所擴大,海工裝備銷售300多億元,世界市場份額有所增長,2012年承接主流海工裝備15座左右,按數量計,市場份額達15%,初步形成了環渤海灣、長江口、珠江口三個產業聚集區和一批具有國際競爭能力的骨干海工裝備制造企業,正在日漸縮小與世界海工裝備制造強國的差距。
以海南為契機 加快突破深水技術裝備
《石油與裝備》:對海工裝備制造業而言,國內面臨哪些困難和問題?有哪些應對之策?
王錦連:盡管我國海工裝備制造業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明顯的成績,但是與國際先進的海工裝備制造強國相比,我們的海工裝備制造業存在較大的不足,一是經濟規模和市場份額小;二是主流裝備研發設計和創新能力薄弱,核心技術依賴國外;三是本土化配套能力不足,核心裝備和系統主要依賴進口;四是專業化體系沒有形成,相關服務業發展滯后;五是缺乏高端專業人才和高級技能人才;六是尚不具備完整的總承包能力和專業化制造能力等問題,尤其是深海技術差距更大。
這些是我們的短板,影響了深水開發進程和海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我認為,制造高端海工裝備產品和實現海洋強國的目標,必需做好幾方面的工作。
首先,國家政策的支持。雖然國家已將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列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并頒布了“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中長期發展規劃”,但在具體實施中,還需進一步加強研發、財稅、金融、人才等產業發展環境政策支持,加強企業無法解決的外生因素,上下游產業的互助協調,加快發展戰略路徑的研究。巴西是以資源為依托,培育力量,促進發展;韓國是從建造入手,提升競爭能力;而我國應以南海開發為契機,采取提升研發水平和制造能力并舉之策,加快實現發展目標。
其次,要進一步明確發展重點。國家制定的發展戰略和規劃中已從三個層次明確了發展方向和重點,大力發展海洋油氣開發裝備,加快推進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化學資源開發裝備,積極培育波浪、天然氣水合物、海底金屬礦產、海洋生物資源開發利用裝備。具體來講,就是近期以深海裝備技術為重點,遠期以攻克水下生產系統為目標。
三是強化科研開發創新。我們要加大科技投入,培育高端工程設計、基本設計、功能模塊設計技術的力量;加快重點主流產品的研發,形成品牌裝備。
四是開展國際合作交流。開展國際合作交流是加快發展的有效途徑,抓住機會,積極開展對外技術合作交流,探索對外合作模式,鼓勵外企在中國設立研發機構,支持企業聯合國內外油公司、服務商參與國外競爭。
五是重視配套同步規劃。海工通用、專用配套設備是海工裝備的重要組成,也是海工裝備高技術、高附加值的具體體現。我們在加快發展海工裝備總裝制造能力的同時,必須有計劃、有重點得抓好關鍵設備、系統的研發,打造專業化制造基地,提高本土化水平和國際競爭能力,防止我國船舶產業前一時期發展中,船舶配套產業滯后發展的情況在海工裝備產業中重現。
《石油與裝備》:海工裝備業在技術創新上目前需要做些什么?
王錦連:做強產業應該從技術創新抓起,高品位產品需要核心技術的支撐。海工裝備業發展中比較突出的問題是創新能力不足,核心技術依賴國外,最終導致整個產業發展步伐緩慢。
由此,在科技引領上,我們重點做好兩方面工作,一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加大創新力度,加快創新步伐,引進先進技術,消化吸收,并再創新,從而保持并擴大引領優勢;二是由于僅靠自己力量搞研發,在最短時間內無法實現目標,那么就要客觀分析自身能力,確立合作對象,加大與國際的合作,集全球有利資源為我們所用。
高端產品門檻高 立足和發揮自身優勢
《石油與裝備》:針對海工裝備及技術的現狀,您認為相關企業應如何改進?
王錦連:由淺海邁向深海開發,所采用的平臺類產品具有較強的個性化特征,每個產品都要依據海洋地質情況及油氣的實際開發情況進行單獨設計,這類產品具有高投入、高風險、高可靠性、高安全性等特點,技術難度和成熟度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也是典型的高技術、高附加值產品,市場進入的門檻相當高,成功的海工裝備是設計、運營、技術和制造的完美結合。
從產業鏈角度來看,海工裝備產業與造船、石化、機械、電子、信息等產業密切相關,互為支撐,協調發展。它與造船工業的關系,相關又有差異,相關方面,造船企業的船塢、滑道、岸線、大型起重設備等生產設施,船舶制造中廣泛應用的模塊化、集成化總裝化制造模式及設計技術、設計方法、檢驗檢測等方面基本相同。國際上,大量的海洋工程裝備多由船舶企業建造完成的。但又有較大的差異,海工裝備在服務對象、規范要求、設計標準、工作環境、系統構成等方面與造船有較大的差別,其高技術、高附加值、制造的復雜性、產品的安全性、可靠性、集成性等遠遠高于船舶。對此,船企要有清醒的認識和足夠的重視,認為船舶企業自然能制造海洋工程裝備的想法是不符合實際的。
對海工裝備配套的通用設備來說,可大量依托船舶行業配套企業力量,依據海工規范、標準要求來承擔,在專用設備系統方面,包括鉆井系統、生產系統等各類系統設備,則需由石化、機械等行業發揮其專業特長來承擔,這是加快實現國內海工裝備配套本土化率的有效途徑。
此外,海工技術裝備發展最為關鍵的是人才,要積極引進高端專業人才,大力培育高級技能人才。在重視人才隊伍建設的同時,還要密切用戶業主關系,必須結合實際,站在用戶的角度從低能耗、低維修成本、低故障率等方面減少運營成本,站在整個供應鏈的高度為客戶服務,所做的一切就是為客戶提供最有價值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