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少城市霧霾的有效途徑之一,是大力推行LNG汽車,包括城市公交、重卡貨車、客貨運輸等。低碳經濟也好,綠色經濟也罷,LNG產業在中國發展十余年,從沒像今天這樣廣受關注與熱捧。不能不感謝今春至夏連綿不斷的霧霾和引爆眼球的PM2.5。只是如此的助推與普及,很難讓人高興得起來。
作為清潔高效能源,LNG正成為世界油氣工業的新寵。美國、日本、韓國,以及歐洲的主要能源消費國,都在爭先恐后地引進,熱火朝天地興建接收站。嗅覺敏銳的國際石油公司紛紛調整利潤增長點。專家也不失時機跳出來預言:LNG或成為繼石油之后,下一個全球爭奪的能源商品。
中國能源結構長期以煤炭為主,石油、天然氣占比很少。隨著國人對能源需求的增長,我們對LNG產業的發展也愈來愈重視。優化能源結構,積極引進LNG,無疑對解決能源供應安全,保護生態環境,實現社會經濟持續發展,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很久以來因不同利益作祟,我們似乎很難就某一方面達成共識。見了棺材不落淚,撞了南墻不回頭,盲目追求GDP,用透支未來換取眼下的虛假繁榮。這種固執的思維行事模式,已經讓我們付出了沉重代價。只有看清大形勢,瞄準大趨勢,才能在今后少走彎路,事半而功倍。
近兩年全球LNG的生產和貿易陡然升級,LNG遂成為稀缺的清潔資源,國際各方勢力早就虎視眈眈。地大物博的中國,天然氣資源卻極其有限,產量更是遠遠小于需求。為此,正在規劃實施的沿海LNG項目,將沿廣東、福建、浙江、江蘇、上海、山東、遼寧、河北等地,構筑一個LNG輸送管網,預計2020年國內生產能力會達到2500億立方米。
我們從沒有像今天這樣熱衷于發展LNG產業。然而,我國當前的LNG應用技術發展并不容樂觀。政出多門,標準規范體系不完善;缺少獨立自主的研發,在建LNG接收終端系統多為國外技術所壟斷;LNG相關設備閥門、儀表等因對材料和結構的特殊要求,我們的設計制造水平與國際水平差距甚遠,尤其在防腐蝕、安全可靠,以及成本控制方面,亟待提高。
大勢確立之后,需要客觀、冷靜、穩堅地推進,需要有力的措施和具體可行的運作。面對旺盛的市場需求,政府應制定優先發展戰略,通過多種方式鼓勵發展LNG產業。比如增加加氣站數量、調節局部供需矛盾、保障供給;其次,盡可能完善相應管理制度,協調相關部門,堅決杜絕人為給LNG產業鏈的推廣和發展設置障礙。此外,加強安全防范措施,在基礎用戶中普及LNG常識,降低使用者的疑慮,消除因習慣而養成的對新生事物的排斥心理。
欲望無止境,無論社會如何發展,工業文明如何進步,都必須保障“人”作為個體生存的基本需求。當有一天陽光無法如期光臨,空氣和水不再清新、清澈,我們就不得不停下匆忙的腳步,懸崖勒馬,深刻反省。
“還我頭頂一片藍天”!人類所做的一切,最終都必須以此為前提。這要求雖不算高,但,也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