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文灝的辦公室
時間:2018-09-28 16:16
來源:
作者:馬鎮
一張桌, 一把椅, 一幅圖,主人的清貧與淡薄就像一縷輕煙在陋室中裊裊地飄散。這不是自我的陶醉,這是在與國難同赴。
這個簡陋的辦公室的主人叫翁文灝,字詠霓,中國地質學的奠基者,自 1921 年擔任地質調查所所長長達 16 年,是一位對我國地質事業有著全面貢獻的科學家。 “七七事變后擔任經濟部長兼資源委員會主任,是抗戰時期我國科學技術與工礦業的組織者與領導者。1934 年,他在地質調查所講學會上發表《中國石油地質問題》的演講,首次提出陸相地層也可生油的理論,引發了一場石油地質學的革命,直接導致了中國石油的不斷發現。此時,他的身份是資源委員會秘書長,因為委員長是蔣介石,這個秘書長的權力是很大的,掌管著全國的工礦企業和研究機構。如此看來這個辦公室實在是太寒酸了, 但背后卻有故事。
“九·一八”事變后,蔣介石為應對未來的中日戰爭擬成立領導全國經濟建設的國防設計委員會。1932 年夏,蔣介石邀請翁文灝上廬山講學,在山上他突然提出請翁文灝出任國防設計委員會秘書長,他自任委員長,實際工作都交給翁文灝。以科學為己任的翁文灝厭惡入仕, 遂以地質調查所工作繁忙拒絕。此后, 蔣介石又多次請他出山任職,他考慮東北淪喪日寇之口,滿目瘡痍的祖國急需自強建設,這個組織又有經費可以實現他的救國理想,便松口向蔣介石提出兩個條件,一是繼續擔任地質調查所所長,二是不到南京上班,在地質調查所所在地北平領導工作。蔣介石竟都答應了他的條件。這個機構后來改稱資源委員會。
愛國、守節、清貧、修身,正是中國知識分子源遠流長的處世之本,尤在國難之際,更凸顯對文人精神的追求。但翁文灝還不同于一般的舊式文人,他受過系統的西方現代教育,1912 年以第一名的成績獲得比利時魯凡大學博士學位,成為我國第一位地質學博士。他的目光所及已不是長河一隅,而是大洋世界。他立志要排除萬難將中國的地質學屹立于世界之林,為此辭謝了海外工作毅然回國效力。他贈詩給章鴻釗、丁文江:“謝絕私交厚薪給,愿為地學啟朝暉。吳興泰興俱同志,篳路藍縷何足論。”作為一個享譽世界的地質學家,翁文灝通曉石油在國民經濟與戰爭中的作用,面對不可避免的中日全面戰爭,尋找石油成為他最急迫的工作。
因此,他擔任資源委員會秘書長后領取的第一筆經費便決定投向石油。此時中國的石油工業完全是一片空白,應該從何處起航呢?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時,中國境內運用現代石油技術開發的油田有兩處,一處是日本侵占的臺灣苗栗油田,一處是新疆盛世才地方政府與前蘇聯合辦的獨山子油田。苗栗油田已成為日本侵華的物資生產地,獨山子油田的實際掌控者是前蘇聯,石油同樣不被我國所利用。積貧積弱的中國尋找我們自己的石油之路充滿了艱辛與曲折。當時,翁文灝所掌握的石油資源地有陜北延長、甘肅玉門,以及四川盆地等三處。玉門石油地處大西北祁連山下的戈壁,路途遙遠,人跡罕至,氣候惡劣,并且資源情況不明,加之資金短缺,難以開發。四川油氣露頭多有報告,但正在調查中,也不能立即投入開發。唯有陜 北 延 長 自 光 緒 三 十 三 年( 公 元1907 年)由日本技師主持打出我國大陸第一口油井后,雖幾經挫折無甚收獲,但總算有些基礎。翁公在他清寒的辦公室里運籌帷幄,決心將第一筆工礦開發款投向陜北。
恰逢我國現代杰出的能源企業家、曾任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名譽主席的孫越崎從美國留學回來,到北平地調所會見翁文灝,翁文灝當即邀請孫越崎擔負起陜北石油開發 的 重 任。 翁 文 灝 對 孫 越 崎 說:“你知道我國的主要資源有煤也有鐵,而唯獨缺油,全賴外國進口。一個國家如果沒有石油是難以立國的。” “一旦中日開戰,??诒环怄i,石油進不來,內地用油就很成問題了。 ” 孫越崎留學美國后又考察蘇聯,對石油是國家工業命脈的重要性了如指掌,決心與翁文灝攜手共進為中國的石油盡綿薄之力。從此,二人結下了數十年的友誼, 精誠合作,為中國的石油工業立下彪炳春秋的功績。
決定開發陜北石油后不久,翁文灝發生了一件影響他一生的事情:1934 年 1 月 28 日,翁文灝到西安與山西省主席邵力子商談開發陜北石油事宜,同時也為孫越崎出任陜北油礦勘探處處長赴陜履職做準備,然后順路到華山作地質考察。
1934 年 2 月,翁文灝到華山考察后趕到南京參加中國科學年會,會上聽到一位剛從美國歸來的青年說浙江長興具備油氣構造,非常興奮,認為長興地處中國最發達的地區,若產石油意義重大。長興地質構造屬二疊紀,若有石油便會對儲油構造產生新的認識,意義更非同一般。但這一切只屬推測,必須親赴長興勘查才可作出結論。于是,他不顧多日奔波的疲勞,散會后便雇了一輛車直奔長興。
翁文灝有在車上看書的習慣,下午 3 時車子開動不久發生車禍,毫無提防的翁文灝當即頭顱塌陷昏厥過去。當地醫院將他送到杭州廣濟醫院搶救。車禍消息傳出后舉國震驚,蔣介石下令調集一切醫學力量搶救。社會賢達紛紛撰文祈禱翁文灝平安。 胡適在 《獨立評論》 撰文:“當壞消息的一天,他的(指翁文灝)北平朋友寫信給人說:‘如此天才、如此修養,豈但是一國之瑰寶,真是人世所稀有!’還有一位朋友對人說:‘翁詠霓是五十萬條性命也換不來的。’”
經 71 天的搶救,翁文灝終于起死回生,再轉入北平協和醫院。此時,孫越崎正率領員工搬運設備跋涉在陜北的路上。 翁文灝被救活了,但他的額頭卻為石油留下永久的傷痕。 看照片上他的額頭有一塊塌陷,便是此次車禍所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