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慶鐵人影像背后的故事
時間:2018-08-21 10:01
來源:
作者:宮柯
當代中國, 鐵人王進喜的名字家喻戶曉, 盡人皆知, 他是石油工人最杰出的代表, 生前被譽為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戰士。時至今日仍能在媒體上見到許多宣傳鐵人事跡的影像,其中王進喜帶領鉆井工人拉肩扛轉運鉆機和勇跳泥漿池攪拌水泥,制服井噴的場景最為感人。瞬間壯舉是如何定格的?人們是否對影像的真實性產生過質疑呢?
眾所周知,1960 年春天開始的大慶石油會戰,是在國民經濟遭遇嚴重困難的背景下展開的,當時照相機、攝影機是十分少見的稀罕物,不可能對剛剛抵達大慶油田的王進喜鉆井隊進行跟蹤拍攝,也沒有攝影記者恰巧趕上井噴現場抓拍的可能性。那么,傳世經典的影像從何而來?了解詳情的見證人仍有幾位健在,他們講述了50 多年前的真相。1960 年初,在對外嚴格保密的情況下拉開了大慶石油會戰的序幕,當時長春電影制片廠曾派攝影師王亞彪,跟隨松遼石油勘探局的職工隊伍抓拍了一些現場實錄的電影膠片,剪輯成一部向黨中央匯報所用的新聞紀錄片,取名叫《松遼油田》。這時候王進喜還沒有到達大慶探區,因此這部影片中沒有他和1205 鉆井隊職工的影像記錄。
同年的4 月29 日,大慶石油會戰工委在薩爾圖草原召開萬人誓師大會,隆重表彰了石油會戰初期涌現出的先進集體和典型人物,王進喜、馬德仁、段興枝、薛國邦、朱洪昌評為五面紅旗。排在首位的鉆井隊長王進喜以“寧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英雄氣概譽為石油會戰中的鐵人。他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帶領職工“沒有條件,創造條件”大干快上的先進事跡,
雖有大量的文字報道,卻少有實拍的影像存世,成為一段有聲無影的缺憾。
1964 年初,毛澤東主席倡導工業學大慶,鐵人王進喜聲名遠播,成為全國人民學習、敬仰的楷模。中共中央宣傳部責成上海電影制片廠拍攝一部全面展現大慶油田建設成就、弘揚大慶精神的電影。周恩來總理要求嚴格遵照歷史事實,拍成一部藝術性與真實性兼容的記錄片。上海電影局局長張駿祥是一位資深的導演,接受任務后親自帶領攝制來到大慶油田體驗生活,策劃劇本。大慶石油會戰工委高度重視這部影片的拍攝,指派宣傳部長徐文野具體負責籌備,抽調向寧康、趙明勛、徐志良、孫寶范等人組成專職工作班子,全方位配合上海電影制片廠。經過反復醞釀磋商、修改劇本,雙方共同確定了拍攝的總基調,拍真人、選實景、盡可能逼真的模擬發生過的情節,補拍波瀾壯闊的石油大會戰場面。
此時,鐵人王進喜已是鉆井指揮部的中層領導干部,對放下本職工作協助拍電影的安排有些想不通。鐵人王進喜為戰勝井噴跳入泥漿池攪拌水泥被告知這是周恩來總理指示他必須完成的政治任務才打消了顧慮,重新以隊長的身份回到1205 鉆井隊,帶領初到大慶時的原班人馬,來到了設定的拍攝現場。四年前的激情拼搏早已時過境遷,如何準確的還原并非易事,王進喜提出我當時怎么干的,現在還怎么干,請導演不要過多的干涉,一遍不行就多來兩遍,不擺花架子,實打實地干。這正是攝制組期望達到的效果,導演張駿祥欣然同意。在鐵路線上拍攝
人拉肩扛轉運鉆機的情景一氣呵成,錄下了那段王進喜站在車廂上舞動雙臂喊號子,指揮鉆工用原始工具安裝十來噸重鉆機部件的光輝形象。盡管這些保存到膠片上的影像發生了時空錯位,但是沒有摻雜藝術夸張和虛構的成分,是完全可以信賴的情景再現。
鐵人王進喜帶著腿傷,奮勇跳入泥漿池用身體攪拌水泥,制服突發井噴的搶險事跡發生在2589 井,1964 年的補拍頗費周折。真實的2589 井完鉆后,經過注水試驗,已經轉為試驗區發井網中的生產井,不可能再回到原址重現驚魂動魄的井噴。大慶油田協助拍攝的工作組想出了辦法,破解了困惑張駿祥導演的難題,他們從鉆井指揮部調來一部同型號鉆機,在荒原上選了一口非生產井照原樣安裝就位,利用泥漿泵噴射高壓泥漿模擬事發現場,達到了即逼真又安全的拍攝要求。王進喜和1205 鉆井隊的鉆工, 對當年的井噴事故刻骨銘心,歷歷在目,無須導演啟發,警報一響立即進入角色。攝影師開機抓拍,錄下了虛實相結合的英雄壯舉。這段氣壯山河的影像,把在王進喜身上體現的鐵人精神刻畫的淋漓盡致,成為幾十年來感動了無數中國人的藝術杰作。
上海電影制片廠拍攝的這部藝術紀錄片命運多舛,尚未全部完成就爆發了“文化大革命”,現場拍攝被迫終止。導演張駿祥回到制片廠后,將拍好的拷貝剪輯配音,定
名《大慶戰歌》申請發行。由于身處逆境和動亂的干擾,這部影片被長時間封存,直到撥亂反正才公開放映。如今,在大慶油田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和眾多新聞媒體上出現的大慶石油大會戰影像,絕大多數來自《大慶戰歌》中的片段。盡管《大慶戰歌》這部影片并非純真的現場實錄,但是做到了最大限度的靠近史實,真人實景的鏡頭彌足珍貴,填補了大慶石油會戰初期缺乏影像記錄的諸多空白。
(如需轉載,請注明文章來源《石油與裝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