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說“內循環”
時間:2020-08-10 11:36
來源:
作者: 李繼運
我們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平與發展仍是時代主題。同時,國際環境日趨復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強。關于這個時代,以上論斷可謂言簡意賅,一目了然。最近,傳來一些好消息。上半年,我國高技術制造業和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 4.5% 和 0.4%,部分工程機械類和新產品產量增長較快……第二季度我國 GDP 增速轉正,雖不足以彌補一季度的負值,但與全球相比,中國經濟風景這邊尚可。
再聚焦能源問題。在新冠肺炎疫情和低油價雙重影響下,國家能源局日前提出要舉全行業之力,突破油氣勘探開發關鍵技術,提升勘探開發力度,加大非常規油氣資源開發,推動油氣增儲上產。協調推進有潛力、受制約的產能建設項目,完善產供儲銷體系,實現產業鏈自行良性循環。在全球疫情肆虐,尚未見到曙光的背景下,面對世界經濟環境空前惡化,中美貿易摩擦不斷升級,各國紛紛出招,屬意料之中。顯而易見,我國能源業已未雨綢繆,著力啟動內循環,其他行業不必細述。
簡言之,所謂內循環,指整條產業鏈,包括消費終端都在一國之內,不出海不離岸,自力更生。內循環會讓部分有潛力而少機會的企業快速成長,也會倒逼部分企業把視線收回,開始內地市場深耕細作。這勢必會催生中國自主產權的研發熱潮,更多企業不得不增加研發投入比,以提高其獨立性與自主性,盡快補齊產業鏈缺口環節。目前,我國石油進口依存度最高,天然氣次之。能源安全已不再是單純的資源安全,而成為市場安全。能源結構的調整,當屬所說內循環的應有之義。強調增儲上產,當然是很切合經濟內循環戰略的。相信,未來會有很好的成效。
2020 年的疫災是世界性危機。無論他人如何抹黑,事實總勝于巧舌雄辯。中國最先全民抗疫,嚴防死守;最先快刀斬亂麻,基本終結疫情;“重啟”“復蘇”使各國自身借機“擴肌、糾錯”,中國最先復工復產,我們有幸再次搶得先機。應該明白:我們熱議的內循環,并非狹隘地回到“閉關鎖國”。時代已非從前,誰敢鼠目寸光?中國經濟的內循環短期會有陣痛,但中長期肯定會有利好。單就工業制造業而言,我們的產業鏈除了極少數高端制造仍握于國外手上,基本已經實現國產化。
智者不惑,勇者無懼。我們會更加堅定地落實既定策略,充分發揮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之新格局。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的現代化水平,推動科技創新,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堅克難,打造未來發展新高地。由此來看,體內造血的大循環,誠然是應對當前國際形勢的應變之舉,也不妨可以看作是壞事變好事的契機,整頓過去粗獷的外向型經濟,扎實練好企業內功。而美國所謂步步緊逼,倒成為我們高端制造業的一次破繭成蝶,鳳凰涅槃,幫我們打通任督二脈。用國內的市場帶動高端產業的發展,這一步循環成功,將不至于再出現華為第二的慘烈。
時代大潮,洶涌澎湃。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鋪新篇。經濟內循環,固然可能是一場持久戰。但若放眼長遠,全球化仍是大勢。70 億人口世界級市場,超過所有國家內循環總和,
誰愿輕易拱手讓出這塊天量級“蛋糕”!河漢縱且橫,北斗橫復直。北斗自古以來就在為人類指引方向。如今,有 120 多個國家和地區使用北斗系統。中國北斗,已經在服務寰球、造福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