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
時間:2020-04-23 10:39
來源:
作者:李繼運
時代車輪進入 21 世紀第三個 10 年,地球按下暫停鍵,寂靜無聲,暗流涌動。不是危言聳聽,若各國不采取嚴厲措施,全球經濟將迎來最困難一年。歲月再無靜好,步履維艱或呈常態。朋友發來一組照片,曾經熙熙攘攘之地,罕見變得空空蕩蕩:米蘭,西雅圖,柏林,首爾,羅馬,德黑蘭,曼哈頓市中心,倫敦,東京國際機場,慕尼黑地鐵,悉尼歌劇院,維多利亞港,紐約廣場……世界開啟無人模式,科幻般步入“末日”。過去數月,都知道中國發生了什么。人們減少外出,錢袋縮水,休無薪假者大增,消費下降;出口制造業受創(醫療物資除外);餐旅、實體零售大面積“滅燈”;民間投資斷崖下滑。疫情對國民經濟發展造成較為嚴重影響。所幸在這場疫災中,我們上下齊心,謹小慎微,防患未然,措施果斷,成效有目共睹。國人信心大增,復工復產熱火朝天。無失控,民不慌,中國經濟急剎后,開始穩中向好。然世事難料,國際疫情陡轉直下。武漢悲劇在世界上次第重演,多有過之。原本隔岸觀火的國家紅燈頻閃,新冠確診數指數級暴長。全球 50 多個國家或地區封城封區,各種國際大展“延辦”“取消”,2020 東京奧運會延期……
傲慢與偏見讓歐美諸國坐失良機,付出慘痛代價。更令人堪憂的是,至暗時刻仍末真正到臨。疫情雪崩式影響比 SARS、金融風暴更嚴重,“大封鎖”勢必造成全球經濟動蕩。某國際基金組織重新評估 2020 和2021 年經濟增長前景后,宣布:全球已進入衰退期。老邁的經濟學家克魯恩直言:疫情將成為壓垮經濟全球化最后一根稻草。中國經濟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經濟發展亦不能少了中國。盡管我們復工復產有聲有色,但傾巢之下,焉有完卵?
中國經濟很難做到風景獨好。由于歐美陸續“封國封城”,供應鏈斷裂顯現,加之全球需求萎縮,以外銷為主的廠商訂單減停,企業收入銳減。紡織(退單潮來襲),石油化工(包括裝備設施)等進出口放緩……有專家如此描繪明天:全球化經濟或將止步,重回“閉關鎖國”。為免遭破壞,供應鏈緊縮,剩余充斥在所不惜。新冠病毒將繪制一幅不那么繁榮和開放的潰退版圖。一些國家難以從危機中滿血復活,饑餓與貧困將更普遍。但是,地球村民已經是拴在一條繩上的螞蚱,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全球化的好處顯而易見,不是誰想扯火就扯火的。假如若美國要退出,誰還會以美元作結算貨幣?除了制造能力強大的中國,哪個國家具備制造絕大部分產品的產業鏈?退出全球化,等同自絕于大部分生活必需品。
生活,還是他們想要的生活嗎?事實并沒那么悲觀。全球供應鏈固然受到經濟政治的雙重打擊,盈利能力有所下降,但穩定度會上升。波折會有,向上大勢不變。我的一位教授朋友認為,經濟全球化的中心將從美國轉向中國,樂觀精神可嘉。可以肯定的是,疫情并不代表世界各國間“互聯”的終結,全球供應鏈將朝著更健全、更人性方向發展。疫情打擊猶如淬火,讓經濟全球化步履更牢固扎實,國家或經濟體將變得更理智。這就是人類命運共同體未來發展的主旋律。世界經濟寒潮隱約可見,枝頭小鳥已感受到陣陣寒意。這個戴口罩的春天并不美好,抱著落井下石、隔岸觀火的心態,是愚蠢和不道德的。謹慎樂觀,務實而為,做好自己的事情,堅持結構優化,強化我們在教育、文化,以及醫療衛生和疫情防治方面存在的薄弱環節。把握時機,未雨綢繆,謀求發展。愿席卷全球的疫災早日過去,愿地球無恙,人皆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