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在各大財經媒體報端,“鉆機股”、“鉆頭股”的風頭正在被其它股搶去。隨著頁巖氣成為輪番熱炒的話題,“物探股”、“鉆完井股”、“測錄試股”、“壓裂股”等相關個股風生水起,某個時段甚至逆市而上。
市場為什么會如此看好“壓裂股”?未來壓裂市場發展空間有多大?壓裂裝備是繼成套鉆采裝備后,下一個行業發展的熱潮嗎?國內石油裝備企業又該如何謀劃發展?這些都是行業非常關注的問題。
誘人的潛在壓裂市場
我國低滲透(致密)油氣資源豐富,約占全國石油儲量的三分之二以上。據長慶石油工程技術研究院院長王長寧介紹,以長慶油田為例,“2013年,低滲透油氣田的目標是5,000萬噸,基本全是低滲油氣藏的貢獻。”而“低滲油氣儲藏作為未來油氣資源開發的重點領域,壓裂改造是‘把儲量轉化為產量’的重要環節。”
他指出,“伴隨著水平井開發技術大面積應用,國內水平井數量將逐年增加,壓裂酸化增產措施必不可少,壓裂酸化裝備與分段壓裂酸化工具首當其沖。”
有關報道顯示,2008年,中國石油完成超過上千口水平井,主要集中在稠油方面,低滲透井占比不到14%,其重要原因是,當時的低滲透水平井分段壓裂技術常處于攻關階段。到2010年底,經過四年攻關,中石油初步形成4項水平井分段壓裂主體技術,稠油井逐漸減少,低滲透水平井逐年增多。水平井分段壓裂數近600口,壓裂后效果是直井的4倍。而2011年到2012年,由于中石油水平井分段壓裂工具與技術得到快速發展,低滲透油氣藏水平井鉆井數大幅度增加,2011年近1,100口井,2012年預計將達到1,500口。而壓裂井數從2011年的超過500口,到2012年預計將超過650口。由此可見,隨著水平井鉆完井和分段壓裂井數的快速增加,未來的“工作量將非常之大”。
不僅在中國,就全球壓裂市場來看,北美早先驟熱。在北美市場,“由于非常規油氣藏的快速開發,導致鉆完井數不斷增加,水平井鉆井隨之越來越多,導致壓裂工作量越來越大。”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廊坊分院副總工程師胥云說。他提供了一組數據:2011年,美國新鉆井數達到5.34萬口,加拿大為1.8萬口,其中,美國新鉆井中,有1.61萬口為水平井。
他預計,全球新鉆井數將會從2010年的81,000口,增加到2013年的101,000口。另據中石油內部人士透露,“未來五年內,中石油預計新增4,000~7,000口水平井。”單井作業費用若按300萬美元的鉆井費加300萬美元的壓裂費估算,而一套常規壓裂成套裝備總造價至少1.1億元(頁巖氣壓裂成套裝備總造價至少翻一番),未來全球壓裂市場的“蛋糕”得有多大?
下一個石油裝備熱潮?
壓裂“蛋糕”如此誘人,不難理解市場偏好投注壓裂“股”。正是看到了商機,世界主要鉆采裝備供應商紛紛瞄準了壓裂市場。由此我們看到,這幾年北美市場不再是以往的幾個身影。除了美國“大牌”外,不乏“中國制造”。
目前國內的江漢油田第四石油機械廠、煙臺杰瑞石油裝備有限公司、蘭州通用機器制造有限公司、大港中成裝備制造公司都能提供固井壓裂裝備。壓裂酸化裝備中最關鍵的是壓裂車。江漢四機和煙臺杰瑞均能提供2500型壓裂車組,且都在搶先研發3000型壓裂車組,年生產能力分別為30套和20套。這兩家企業的壓裂車產品都出口到了國外。近年,渤海石油裝備公司也瞄準壓裂市場,開始研制2000型壓裂車組。可以預見,中石油、中石化、民營企業三大陣營對峙的局面,未來或將很快形成。
市場競爭有利于行業發展,但會不會出現另一個隱憂?在大市場、高利潤的刺激下,日后,不排除企業爭相上馬壓裂項目、盲目擴張產能,出現“一窩蜂”發展的局面。2009年前后,成套鉆采裝備行業“過山車”式發展,其經驗教訓依然歷歷在目。
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咨詢中心專家馬家驥指出,“壓裂成套裝備是繼成套鉆機之后需求高峰的又一個品種,從長遠看,很有發展前景,但從目前來看,最現實的市場在北美,潛力市場是歐洲,而中國則是滯后市場。”他認為,企業今后主要發展方向是拓展海外。
中國市場為何會滯后北美市場呢?馬家驥用兩點支撐他的觀點。首先,當前“國內壓裂成套設備供需呈基本平衡、偏向供大于求狀況”。據馬家驥介紹,2010年中石油一共有70套壓裂成套裝備,其中2000型以上的有40套,“十二五”期間計劃訂購23套。但目前國內至少具備50套供應能力。
其次,在頁巖氣方面,“目前常規油氣、致密油氣仍然是油公司的發展重心”,油公司缺乏動力;“國內頁巖氣遠未到量產發展階段,2020年產量達到600~1,000億立方米目標實現困難較大,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他認為,頁巖氣開發需要國家“大動作推進”,如果進入規模開發階段,“五到十年后國內市場可能會變好。”
不過,行業內還有另一種聲音。胥云認為,“中國私企購買壓裂車的速度很快,有一家民企一次就購進了30臺壓裂車。目前國內的生產能力遠不能滿足夠買需要,供貨周期長,供不應求。”他指出,“潛力市場是特指歐洲的俄羅斯,南美和非洲地區,中國往外拓展是方向,但中國未來的市場一樣非常巨大。”同時,他指出,設備能力不足已經成為北美壓裂市場的一個嚴重問題。
“美國從2010年到2013年,新鉆井市場增長速度預計為25%,壓裂增長速度為30%,壓裂車水馬力將達到1,300萬。如果按照2,500匹水馬力計算,目前至少美國已經有5,200臺壓裂車。若按照美國壓裂能力計算,2011年每個月鉆井、完井4,000口,最多壓裂3500口,全年等待壓裂的井會達到4,000~5,000口。”包括中國在內,日后這“也將成為一個全球性問題”。胥云說。
立論各有依據,但上述專家都認為,未來巨大的壓裂市場可以預見,只是時間早晚問題。但在企業發展上,馬家驥提醒說,“壓裂成套基本型為車裝,目前國內取得特種車輛生產資質極其困難,企業‘白手起家’難度較大;成套壓裂設備購置時受投資限制;而且有一點很關鍵,沒有業績的產品很難進入市場。”對盲目開發成套壓裂設備,他建議國內企業應慎重。
專家建言壓裂裝備制造
市場有高峰,也有低谷。對企業來說,面對機遇和新變化,制訂正確的發展戰略,不斷地研發、推出與市場對路的產品,則是發展的根本。
在壓裂裝備方面,胥云建議,“針對我國多丘陵,黃土塬地貌的西南及長慶油田等道路行駛困難,井場較小的狀況,研發體積更小、重量更輕的高功率壓裂車,以及提高體積壓裂、高溫超深井壓裂裝備的耐受性,今后需要重點攻關。”
“最新資料表明,目前美國已經量產并投入使用新型2500型壓裂車,其重量較現在的同類型壓裂車輕15噸左右,長度短3米左右。這套裝備非常適合中國的地貌特點。”他建議,“國內要盡快組織調研引進,助推國產化壓裂車的技術進步。”此外,“20,000Psi的高壓管匯、占地面積更小的重疊式地面儲液罐、滿足‘工廠化’作業的連續輸砂設備等,均需要引進或自主研發。”
在北美地區,非常規油氣藏的體積改造大多地面條件較好,井場較大,目前大量的支撐劑泵送大多采用專門的輸砂車。“國外的輸砂車一般分4個車廂,每個車廂容量不同,可滿足不同粒徑支撐劑存放,并利于施工中隨時調換不同粒徑支撐劑,最大輸砂速度可以達到5.1立方米/每分鐘,而國內南方頁巖由于地貌關系井場小,很難采用這樣的設備。”但他建議,“在北方一些區域可以考慮使用,國內可以考慮進行研發。”
在壓裂工具方面,王長寧指出,“隨著油田開發時間的延長,為適應穩產及提高采收率要求,特殊井身結構井(套損修補后的小井眼井、大斜度側鉆井等)將愈發普遍,以及多層段井的分壓、分試、分采、分注等精細化改造開發要求也越來越高,形成與老油田增產、穩產技術要求相適用的井下工具,是石油裝備發展的技術方向之一。”
另外,他建議說:“無水壓裂在低滲透油氣藏壓裂改造中具有環保、節能、儲層傷害低、增產效果好的技術優勢,有很大的發展前景。作為一項新的壓裂技術,目前國內還尚未形成相應的配套裝備,限制了該技術在國內的推廣應用,與之配套的裝備產品是一個市場發展趨勢。”
“加拿大的無水壓裂技術主要使用LPG,這是在加拿大天然氣出口美國大幅度降低,產能過剩時的一種用途,在中國難以有充足的LPG氣源。換一個思路看,使用超臨界CO2技術有可能在中國推動無水壓裂技術。比如,吉林油田有二氧化碳氣田。但二氧化碳采出地面后又注入地下,是否經濟,如何解決碳排放,以及在中國的其他地方如何去找這樣的氣源呢?”胥云指出,這些問題或將給裝備制造業以及新技術應用提出發展思路。
頁巖氣開發對裝備需求有新的變化,馬家驥指出,“由于頁巖氣開發,單井需要20~30段壓裂,基本上呈白天工作、晚上換泵頭的工作方式,泵頭已經成為易損件,需求大幅上升。在開發壓裂泵頭的過程中,準備成套條件,剛好能適應國內非常規油氣開發需要。”因此,他建議,“要加快壓裂泵泵頭的開發步伐。”另外,“鉆井泵生產廠家可以充分利用泥漿泵生產條件和過剩產能,轉向壓裂泵制造。”另外,“應該重視頁巖氣核心勘探開發工具的科研攻關,以及開發模式上的探索創新,要考慮十年以后的發展。
胥云指出,“未來,設備能力的不足將越來越制約中國儲層改造技術的大量應用,盡管中國已經能夠制造出2500型壓裂車來,但設備配件的長時間施工能力,特別是材料技術與北美相比存在較大差距,需要花大力氣攻關。”
在西南地區,目前中石油通過水平井體積壓裂技術,已經獲得每天13~15萬方頁巖氣的效果,并在按照“井工廠”的模式優選“甜點”進行鉆井,預計明年將開始進行工廠化壓裂試驗,探索降低成本的非常規有效開發的技術之路。
“可以預期,在中國石油尋找到適合中國特色的頁巖氣低成本、高效開發技術模式的時候,對未來體積改造技術、裝備與工具的發展,必將提出更高要求的挑戰。”胥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