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的機電產品國際招標采購通常以產品的購置成本作為主要的價格評價依據,這有可能導致實際上錯誤的購買決策,因為它忽視了產品的全生命周期成本。本文介紹了生命周期成本的概念與內涵,闡述了在招標過程中引入生命周期成本理論的必要性,并提出了進行產品全生命周期成本招標采購的操作方法。
在機電產品國際招標中,為了最大程度地節約采購資金,價格在評分細則中所占比重往往較大,最低價中標成為普遍現象。然而,最低價購買的東西未必能省錢,低價購買的投影儀,也許需要頻繁的更換燈泡;低價購買的閥門,也許使用壽命只有10年;低價購買的醫療設備,也許使用的藥品價格很高……初次購買成本低,未必是真正的節約資金,只有采購產品的全生命周期成本的降低,才能實現真正的節約。
產品生命周期與 產品全生命周期成本
產品生命周期(product life cycle),簡稱PLC,是指一種產品從原料采集、原料制備、產品制造和加工、包裝、運輸、分銷,消費者使用、回用和維修,最終再循環或作為廢物處理等環節組成的整個過程的生命鏈。
與之相對應,在產品整個生命周期中附加在各個環節之上的各自費用支出之和就叫做(全)生命周期成本。產品全生命周期成本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產品全生命周期成本是指企業內部及相關聯方發生的由生產者負擔的成本,包括成本策劃、開發、設計、制造、營銷、物流等過程中的成本。廣義的產品全生命周期成本不僅包括上述生產者及其相關聯方發生的成本,而且還包括消費者購入后所發生的使用成本、廢棄成本和處置等成本。如果從更廣義的角度來看產品的全生命周期成本,還包括社會責任成本。
消費者購買產品的目的并不僅僅在于產品本身,還在于使用產品能夠給自己帶來的滿足程度。也就是說,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采購的成本應該是廣義的產品全生命周期成本,包括產品從采購到使用直至最終廢棄所產生的所有成本。
一次性采購成本 指采購人通過招標、詢價等方式確定的采購產品的合同價格。如購買一個冰箱,五千元的合同價即是一次性采購成本。 產品使用成本 指采購人使用某種產品滿足自己需要的過程中,所需要增加的費用。如購買冰箱后,使用過程中耗電所產生的費用以及維修費都屬于使用成本。如果進一步細分,使用成本還可以分為“商品使用的學習成本”、“勞作成本”、“配套成本”、“空間占用成本”、“維修成本”、“心理安全成本”、“環境污染成本”等。
產品廢棄成本 指產品壽命周期結束后,進行廢棄處理的成本。如冰箱壞了以后,進行回收處理的費用。
因此,采購人在做出購買決策時,不僅要考慮購買商品的一次性支出,還要考慮商品使用過程乃至廢棄階段增加的費用。
引入正確理念十分必要
招標是在一定范圍內公開貨物、工程或服務采購的條件和要求,邀請眾多投標人參加投標,并按照規定程序從中選擇交易對象的一種市場交易行為。在筆者從事的機電產品國際招標領域,公開招標作為采用最多的采購方式,在保護國家、社會公共利益,提高經濟效益,保證項目質量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
機電產品國際招標主要采用最低評標價法,其核心內容就是將投標文件的商務、技術偏離折合成價格因素,然后按照價格的高低來選擇中標人。這種評標方式從“最經濟”的角度出發,側重于價格的因素。這也導致了在招標過程中,采購人往往只關注一次性采購成本,而忽略了產品全生命周期成本。通過前面的分析我們知道,采購單價僅僅是產品全生命周期成本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采購人應該更加關注產品全生命周期成本的降低。在招標過程中,如果一味的追求最低價,而忽視產品質量以及后續供應的運輸、倉儲、交付、供貨及時性、售后服務等方面的成本,都將使采購方做出錯誤的選擇。因為上述任何一個方面在后續的使用中出現問題,都會造成嚴重的損失。到了那個時候,就遠不是當初選擇最低價中標節約的資金所能彌補的了。例如,某企業采購一批井口采氣樹,有三家投標人參加,最終A公司低價中標,采購人員也非常高興為企業節約了采購資金。可在交貨后的現場施工中,發現該公司的設備粗大笨重,安裝占用的場地很大,還要動用起重設備,花費的安裝費用是其它同類設備的幾倍,并且該公司設備的每年維護費用也比其它同類設備高出許多,這樣算下來該產品的實際成本就要比評標時價格高出一大截。
另一方面,進口機電產品多是工程的關鍵設備或技術先進的高端產品,有些設備的生命周期長,購置價格高,其使用成本占全生命周期成本的比重很大,像化工廠的大型反應器、擠壓造粒機組等設備的運行維護費、備件費、大修費等成本合計,比設備的一次采購成本還高,設備一旦發生非正常原因故障,造成停產所帶來的損失將難以估量。此外,這類設備多從國外進口,國外運輸保險費、進口關稅、增值稅、港口費等都是不容忽視的成本。因此,在實際招標操作中,我們要全面考慮綜合成本也就是全生命周期成本,將上述成本通過不同方法折算成可以直觀表示的指標,以便做出正確決策。
如何做到產品 全生命周期成本采購
在機電產品國際招標中,我們不能僅僅把投標報價作為最重要的評價因素,還應該加強對產品后續使用成本及廢棄成本的評價,這樣能更好的反映出產品的全生命周期成本。相對于最低評標價法,商務部2008年推出的綜合評價法較好地考慮了這個問題,它根據項目的具體需求,設定商務、技術、價格、服務及其他評價內容的標準和權重,并由評標委員會對投標人的投標文件進行綜合評價來確定中標人,目的是提高評標工作的科學性,鼓勵采購先進技術和設備。綜合評價法考慮到了服務、零配件供應、培訓等因素,能夠反映出產品的使用成本,因此較為科學合理。下面以綜合評價法使用的評價標準為例,分析一下應該注意的主要環節。
商務評價 內容包括資質、業績、財務、交貨期、付款條件及方式、質保期、其他商務合同條款等。其中業績和質保期最為重要,業績體現了一個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和用戶認可度,對于業績的評價可以按照投標人的指標值進行排序打分,如規定業績最多的得滿分,業績最少的得零分,其余投標人按照業績數量線性插值打分。質保期,顧名思義,就是質量保障的時間。一般進口機電產品的質保期為產品到港后18個月或驗收后12個月,以先到為準,但是對于一些高精尖設備,需要延長質保期時間的,可以規定質保期高于文件要求的,給予加分鼓勵。【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