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朝全 中國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副院長(左)
董秀成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一帶一路能源貿易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中)
朱坤鋒 IHS Markit亞太區上游研究副總監(右)
問:3月5日以來,布倫特油價“腰斬”,3月18日更是跌至30美元/桶下方。同時,全球股市跌跌不休,美股在不到2周時間觸發4次熔斷。您認為本次油價暴跌是繼2014~2016年后油價進入了一個新的下行周期嗎?
劉朝全:如果排除疫情和價格戰的因素,今年初,我們預測國際油價比去年略低,但低得不多。雖然,目前的國際油價很難說已經見底,但是還談不上是下行周期和下行趨勢。
隨著疫情的好轉和產油國之間逐漸恢復理性,油價也會逐漸恢復理性,回到主要由供需決定價格的道路上來。中國作為主要的石油進口國,經濟基本面沒有改變,只是需求受到疫情的短期影響比較大,但是隨著全球疫情好轉,需求上升得也會較快。
董秀成:這次油價暴跌是多種復雜因素綜合推動的結果。如果從短期價格暴跌來看,談論價格是否進入下行周期還為時過早,目前不能得出結論。談論油價周期本身,不能就油價談油價,關鍵是要看未來全球經濟趨勢,如果全球經濟陷入衰退周期,那么可以肯定,油價必然陷入下行周期。綜合分析和考慮,不排除油價繼續下跌,甚至下跌到20美元左右,但總體趨勢是震蕩波動,回歸50~60美元的可能性最大,上沖70美元以上的概率很小。
朱坤鋒:是的。以沙特和俄羅斯為主的維也納聯盟未能達成共識,和隨后沙特的油價反制策略,意味著全球新一輪供應過剩的到來。預計在2020年上半年,全球的供應過剩約在400萬~600萬桶/日,這些過剩的產量將推高7億~11億桶的庫存。油價已經應聲而跌,現在的問題是,下行周期要持續多久。
問:4月1日后,無論歐佩克還是非歐佩克產油國可以自由生產。您認為這種態勢可持續嗎?今年,新冠病毒疫情在世界范圍內的流行疊加石油價格戰,可以說是改變了需求的基本面,綜合判斷,您認為未來石油市場會有哪些走向?
劉朝全:在疫情期間打價格戰,其對市場的乘數效應發揮了很強的沖擊力。盡管沙特等國的產量尚未完全釋放,國際油價下跌的壓力已經提前有所釋放了,到4月1日后,國際油價盡管還有可能下行,但繼續大幅下跌、長期持續低油價的可能性很小。后期石油市場還是會恢復理性狀態。
董秀成:盡管產油國石油生產直接成本很低,但其財政收支平衡對油價依賴很高,沙特和俄羅斯均無力承擔目前油價水平的長期持續。另外,美國頁巖油開發成本較高,許多從事頁巖油開發的企業也沒有能力承受長期低油價的煎熬,因此這種低油價局面不具有長久性。
對于油價長期趨勢,從供給側來看,雖然非常規石油資源潛力巨大、技術進步明顯、生產能力持續增加,但是非歐佩克產油國增產潛力有限,而歐佩克產油國尚有較大增產能力,總體上不存在能力不足的問題。從需求側來看,主要發達國家消費需求增長已經基本保持平穩,新興市場國家的需求總體上穩步增長,其中,中國的需求增長將逐漸放慢,預計在今后幾年全球石油消費將達到峰值。因此,全球石油供需關系將處于長期供大于求的局面,當然也不支持油價高漲。
朱坤鋒:因為新冠病毒疫情傳播和對經濟影響上的不確定性,我們從三個可能的情景來看未來石油市場的價格路徑:
第一種,基礎情形,即世界石油需求隨著疫情的控制在年內逐步回升。這種情形下,世界上主要的石油消費市場在2020年的第三季度基本控制住了疫情,石油需求隨之得到回升。布倫特油價可能跌破20美元/桶,短期下探后反彈。2020年的油價大概在27美元/桶。隨著美國產量的下降,在2021年油價將上升到30多美元/桶(平均在39美元/桶)。
第二種,需求持續下降,產油國未能達成新的限產協議的情形。沙特和俄羅斯維持較高供應,導致美國鉆井活動下降以保存現金流。美國的產量可能在2021年下降到800萬桶/日。布倫特油價跌破20美元/桶,最低可能到10美元/桶。在這種情形下,持續的需求低迷和供應過剩讓油價在2020和2021年維持在平均20余美元/桶的水平。
第三種,在快速恢復的情形下,疫情在4月底得到控制,經濟狀況在第二季度得到改善。世界石油需求在2020年下半年能上升100萬桶/日左右。沙特和俄羅斯能夠達成新的限產協議,保持產量分別在1000萬桶/日和1100萬桶/日,促使油價在2020年年底回升到40美元/桶的水平。
問:美國頁巖油在這次價格戰中會不會“很受傷”?在石油市場的大幅震蕩下未來美國頁巖油將呈現出什么樣的發展態勢?
劉朝全:美國頁巖油完全通過市場化運營,企業眾多,生存方式多樣,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的獨門絕技,或是擁有資本優勢,或是擁有技術優勢等等。希望通過價格戰打壓頁巖油的市場份額,只是一廂情愿。當前的低油價只是降低了頁巖油公司的活性,即便是出現了破產重組,但隨著油價的逐步升高,頁巖油氣的活性又會逐步恢復,產量增加。
董秀成:談論油價走勢,無論如何都不可能回避成本問題。石油生產成本客觀上存在一種隱性的石油邊際成本。理論上講,油價不應低于邊際成本。總體來看,常規石油生產成本相對較低,而非常規石油成本較高,石油邊際成本應該存在于非常規石油生產中,國際油價應該高于非常規石油邊際成本。因此,從全球石油市場來看,理論上講,處于最低的頁巖油成本應該是邊際價格,也就是說油價不應低于邊際成本,否則就會導致供應能力下降,供需關系改變,形成新的平衡價格。在我看來,美國頁巖油成本決定著國際油價的趨勢,美國頁巖油生產能力其實就是國際石油市場的最大“機動產量”之一,只不過這種“機動”機制與沙特、俄羅斯的“機動”機制不同而已。長期來看,油價波動是常態,而平穩是非常態,但暴漲或暴跌是非常態,頁巖油生產將長期伴隨油價波動而飽受痛苦或煎熬,時而悲傷,時而歡樂,難以保持平穩。
朱坤鋒:布倫特油價在33美元/桶左右相對還是可控的。但如果降到20多美元/桶,很多產油國都會“受傷”,不只是美國的頁巖油公司。例如,我們估計沙特、阿聯酋、科威特和伊拉克等國家,都需要70多美元/桶來支持國家財政支出。伊朗,更是需要接近140美元/桶的油價。俄羅斯需要約40美元/桶就能平衡其國家財政支出。另外,有一些美國二疊紀盆地的獨立石油公司,即使在35美元/桶的油價下,也能賺取10%的內部收益率。美國的單井成本通過持續的效率提升,得到了很大改善,從而降低了每桶油的收支平衡價格。但需要注意的是,在二疊紀盆地,如果要獲得10%的內部收益率,有一些井需要油價到90美元/桶,而一些只要25美元/桶。
我們認為美國頁巖油的新投資會受到很大的沖擊。例如,如果WTI油價在35~40美元/桶,美國的產量會下降150萬桶/日左右。但現在并不意味著很多井會被關停。因為非常規油氣很高的遞減率,美國的頁巖油即使想保持產量,也需要很多新的鉆井和完井來補充遞減的產量。在沒有新井的情況下,美國的產量會很快下降。
問:因為不斷升級的石油價格戰加劇對抗,原定于3月18日在維也納舉行的歐佩克和非歐佩克聯合技術會議已經取消。您認為歐佩克和非歐佩克主要產油國未來是否還有可能繼續聯手維護全球市場的穩定?
劉朝全:從歷史來看,歐佩克維護石油市場秩序的舉措主要是兩種:減產保價和價格戰。減產保價的效果更好一些。減產聯盟自2017年初開始減產保價以來,迄今已3年有余。總體來看減產聯盟較好地執行了減產協議,為調節全球石油市場供需平衡、穩定油價水平起到了積極作用。而價格戰可以說是“飲鴆止渴”。沙特和俄羅斯都在苦苦支撐,這種對任何一方都沒有好處的事情一定不會持久。由于兩國態度目前都比較強硬,短時期緩和的空間不大。根據歷史規律和目前態勢判斷,隨著疫情好轉,經濟恢復,雙方還會繼續坐在一起。很有可能處在邊打邊談的狀態。
董秀成:當前不能確定維也納聯盟壽終正寢,關鍵要看其是否能夠滿足聯盟國的國家利益。油價暴跌至此,絕對不符合產油國的利益,因此關鍵要看這種低油價究竟能夠持續多久,產油國的忍耐力和忍耐時間最終決定大家是否重新回到談判桌上。預計,沙特與俄羅斯為了共同利益,一定還會攜起手來,達成新的協議,限產保價,只不過這一天何時來到,確實無法準確判斷,但是合作終究要代替對抗,當共同利益大于彼此矛盾之時,妥協與合作便順理成章。
朱坤鋒:俄羅斯依然有可能回到維也納聯盟、回到合作的道路上以維持國際石油市場的穩定。但是,石油的控制力正在往西移,因為一些非歐佩克國家,例如美國、加拿大、巴西等國產量的增長。而美國和加拿大的很多產量掌握在獨立或私人石油公司手里,這些公司并不那么容易被政府控制。而且,這些國家的法律一定程度上禁止市場操縱和協同控制價格,以維持市場的效率和自由浮動的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