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天,國際油價瘋狂暴跌,在短短幾天時間內,由每桶50美元跌至每桶30美元以下。根據多家國際機構預測,國際油價有可能跌到每桶20美元左右,甚至會跌到每桶10美元左右。油價再度引發全球關注,油氣投資商開始普遍擔憂未來油價趨勢,影響國際油價變化的因素有哪些?此次油價暴跌的原意何在?未來國際油價變化趨勢如何?
影響國際油價變化的因素
從市場關系來看,一定同時存在兩種力量來左右國際油價走勢,一種力量是往上推,一種力量是往下拉,而油價到底走勢如何,則取決于兩種力量的強弱。根據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商品的價格由供求關系決定,即該商品的供給量與需求量相互作用,達到市場均衡,進而確定其均衡價格。從理論上講,石油是一種商品,其價格也應該符合這一基本規律。但是,由于石油具有超出一般商品的特殊屬性,對于全球具有戰略意義,屬于一種特殊商品,因此其價格形成除了受供求關系影響外,還有諸多其他因素在起作用。影響油價的因素總體上可以劃分為兩大類:長期因素和短期因素。長期因素是影響油價供需的因素,決定著國際油價長期變化趨勢。短期因素是影響油價短期波動的力量。
長期因素——
長期因素影響石油市場的供需關系,包括影響供給的因素和影響需求的因素,決定國際油價長期變化趨勢。
(一)影響供給的因素
1.世界石油儲量
石油是一種可耗竭資源,自然儲量有限,儲量規模代表人類能夠開采的總的石油資源量。目前,世界上還有眾多可能含油的沉積盆地由于地理位置的相對偏遠沒有勘探,勘探技術的發展將使原有油田的儲量不斷上升,非常規性石油資源潛力十分巨大,預計人類還將發現越來越多的石油儲量。石油儲采比(探明儲量/當年產量)是反映石油資源潛力的重要指標,通過對歷史數據定量分析發現,儲采比的變動是油價波動的原因之一。
2.世界石油產量
以中東、美洲和中亞俄羅斯等產油國為主的石油生產國在世界石油供應端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這些國家的石油產能利用率及其在世界石油供應中所占的比重變化,對世界石油價格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世界市場供給具有集中特性,資源國通過減產、禁運等方式引發原油價格上漲,同時也可以通過提高產量來促進石油價格下降。
3.石油成本
目前,世界上主要油田進入開發后期,開發成本大幅提高,新增儲量大部分位于地質條件復雜、地理環境惡劣的地區,勘探開發難度加大,常規石油資源規模日益減少,勘探開發成本顯著提高,對油價產生明顯的推動作用。根據歷史數據分析,油價的變化趨勢與成本的變化趨勢存在一定的相關關系,油價曲線圍繞著成本曲線上下波動,說明石油成本是油價波動不可忽略的因素,決定著油價漲跌長期走向。
(二)影響需求的因素
1.世界經濟增長
全球經濟增長或超預期增長都會牽動國際油價出現上漲。反過來,異常高的油價走勢,勢必會阻礙世界經濟的發展,全球經濟增長速度放緩又會影響石油需求的增加。通常來說,經濟周期上行時經濟活動活躍,石油需求增大,此時即使供給不變,油價也會隨經濟周期的上行而上升。同理,亦會隨經濟周期下行而回落。通過歷史數據分析,世界經濟周期性波動與石油危機在時間上有關聯,石油危機產生前的石油價格劇烈波動與石油危機形成的累積效應與世界經濟周期性波動的衰退階段正好吻合,可知世界經濟周期性波動與石油危機在發生的時間上存有同步性。
2.替代能源
替代能源是油價上漲的一個重要制約因素,油價大幅上漲時會刺激替代能源的發展,替代能源的成本將決定石油價格的上限。當石油價格高于替代能源成本時,消費者將傾向于使用替代能源。受石油危機的影響,石油消費大國調整能源消費結構,更多使用替代能源,減少對石油的依賴。
3.能源利用效率
能源利用效率是影響石油需求的一個重要因素,油價上漲會促進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石油危機促進了歐美發達國家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減少了石油的有效需求。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國家政策的支持,未來能源利用效率將會進一步提高,長期來看對石油的有效需求將會逐步減少。
4.低碳政策與環保意識
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已經成為世界各國共同面對的問題,發展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加快開發和推廣應用資源利用效率高、污染物排放少的清潔生產技術,發展清潔能源和高附加值產品已經成為未來發展方向,將會加快能源結構調整,促進替代能源發展,減少石油需求,對油價產生抑制作用。
短期因素——
1.重大地緣政治事件
由于石油是一種戰略資源,而且消費與供給嚴重不對稱,決定了在供給向消費轉移的整個鏈條上,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會導致油價短期內波動,其中重大地緣事件對油價波動的影響非常顯著。重大地緣政治事件包括資源國的國家主義意識的增強、資源國內部政治和社會動蕩、國際石油禁運和制裁、關鍵輸送通道受控、國際政治矛盾、軍事沖突和外交關系失控局勢等等,往往會在短時間內刺激油價上漲。
2.重大突發自然或社會災難
主要石油生產國或消費國的重大突發自然災難或社會災難事件在短期內爆發會引發油價波動,包括石油運輸通道發生重大安全事故、重要石油產區發生重大自然災害如地震、海嘯和颶風對產油設施的破壞、資源國內部政治和社會動蕩、沖突、罷工以及恐怖襲擊等。
3.金融因素
金融因素主要包括美元匯率變化和期貨市場投機。根據歷史數據分析,自2001年初以來,油價與美元匯率呈顯著的負相關關系,美元貶值,則油價加速上升,美元升值,則油價加速下降。國際石油市場的現貨原油價格并不是由供求雙方直接決定,雙方在簽訂供貨合同時,通常只是確定某種計價公式,計價公式中的基準價格一般與成交前后一段時間的現貨價格、期貨價格、或某報價機構的報價相聯系,其中期貨價格所占的比重不斷增大。當石油市場發生重大變化時,期貨市場上的投機活動就更加活躍,金融投機商預期油價看漲看跌,大量買進或賣出期貨合約,對油價上升或下降起到推動作用。
4.石油庫存
當期貨價格遠高于現貨價格時,石油公司傾向于增加商業庫存,刺激現貨價格上漲,期貨現貨價差減小;當期貨價格低于現貨價格時,石油公司傾向于減少商業庫存,現貨價格下降,與期貨價格形成合理價差。石油庫存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石油供需狀況,庫存降低,說明石油需求旺盛、供給緊張,油價上漲;反之,油價下跌。
近期油價為何暴跌?
這次油價暴跌仍然不是單一原因,是多種復雜因素的綜合推動的結果。長期因素和短期因素交織,供求關系失衡與重大突發事件疊加,政治因素與經濟因素融合,構成了這次油價暴跌的主要特征。
長期因素是主因:全球石油供需關系嚴重失衡
1.近年來全球經濟處于低速、萎靡狀態,對石油需求拉動乏力
2019年,世界經濟的特征就是低速增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發達國家2020年經濟增速為1.7%,其中歐元區增速預期1.4%,日本增速下滑至0.5%;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速為4.6%,低于過去多年增速水平。
2019年上半年,美國工業產出和制造業產出連續兩個季度下滑。2019年1-10月,德國制造業產出下降5.7%。2019年,日本制造業PMI呈連續下降態勢,表明經濟運行萎縮持續。2019年以來,美聯儲啟動預防式降息,歐洲央行進一步降息。然而,美聯儲降息空間有限,日本和歐洲央行實行負利率,量化寬松政策的效應趨于弱化。歐洲和日本均面臨人口老齡化,通過科技周期實現增長復蘇難度較大,因自然資源稟賦相對匱乏也難以形成比較優勢。
發展中國家也面對外部環境的諸多不確定性,經濟發展面臨挑戰。俄羅斯經濟低速增長,動能不足,2019年上半年增速為0.7%。印度經濟明顯降速,2019年三季度增速降至4.5%,經濟增長前景不樂觀。拉美地區增長普遍乏力,脆弱性凸顯,多國出現貨幣貶值、通脹高企、股市動蕩、國家風險指數攀升等現象。眾多非洲國家受高失業、高通脹和高赤字困擾。
2.替代能源、能效提高和綠色轉型等快速發展,抑制石油消費需求
近年來,世界經濟整體平穩,能源消費穩中有增,化石能源消費繼續增長,非化石能源消費快速增長,增速明顯快于化石能源。能源消費結構進一步向清潔化、低碳化加速轉變,煤炭消費比重下降,天然氣和可再生能源消費比重上升。與此同時,世界各國強化節能和經濟結構調整,能源利用效率明顯提升,進而抑制石油消費增長。包括光伏、太陽能光熱、生物質發電、陸上風電等在內的清潔能源成本不斷降低。隨著技術進步和儲能容量的不斷增加,清潔能源的整體競爭力將進一步增強。
目前,歐盟現在新建的可再生能源裝機發電成本已經低于煤電。盡管受到美國退出《巴黎氣候協定》等負面因素的影響,但世界能源轉型的大趨勢難以改變。各國紛紛推出電力脫煤計劃和燃油車禁售時間表。截至2017年6月,全球已有20個國家或地區宣布在2030年前替代煤電的時間表。美國加利福尼亞、馬薩諸塞等六個州仍明確提出2020年前后淘汰煤電;中國、印度等發展中國家大大削減新建煤電的投資。隨著技術進步和儲能容量的不斷增加,部分國家可再生能源在發電領域已具備無補貼條件下的市場競爭能力。荷蘭、挪威、德國、法國等多國陸續推出全面禁售燃油車的時間表,中國也提出研究禁售時間表問題。禁售政策向社會釋放出強烈的預期,大大鼓勵電動車生產,促進汽車行業轉型,成為抑制石油消費需求增長的重要力量。
3.石油技術創新能力不斷提升,非常規資源開發加快,供應能力不斷提高
在石油供應端,長期以來“石油峰值論”與“需求暴漲論”一起,一直是支撐國際油價上行的重要依據。但由于技術革命,各產油大國產量增長明顯,尤其是美國的非常規石油產量大增,催生出一個新的產油大國。最近幾年來,全球石油勘探新項目獲批加快,投資進一步增加,不斷有新發現,石油產量穩定增長。石油勘探開發由陸地走向海洋,由淺海走向深海,由常規資源走向非常規資源。在技術創新方面,美國表現最為突出,其中頁巖技術革命導致其基本實現能源獨立的戰略目標,改變了全球能源供需格局,頁巖油產量穩步增加,原油產量大幅提升,是非歐佩克石油供應增長的最主要來源。挪威、巴西、圭亞那等國將成為供應增長的接替力量。
短期因素是誘因:新冠病毒疫情引發恐慌蔓延+維也納聯盟協議流產
1.新冠病毒蔓延速度和范圍超出預想
新年來臨之際,新冠病毒疫情來勢洶洶,首先在中國快速流行,中國成為重災區,中國開始啟動全民抗疫戰爭,付出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代價,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展現了一個全球大國的擔當,得到世界衛生組織的高度肯定。正當中國抗疫取得突出成效之際,不料疫情還是在世界范圍內蔓延,日本告急,韓國告急,新加坡告急,病毒不斷擴散,從東亞到東南亞,到南亞,到中東,伊朗告急,再到歐洲,意大利成為重災區,目前美國疫情形勢也不樂觀,大有全面爆發的可能性。
如果說疫情開始在中國肆虐之際,盡管國際社會有些擔憂疫情蔓延,但總體上沒有出現恐慌。然而,如今疫情不斷蔓延,全球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的國家和地區數已經突破一百,全球確診人數已經超過10萬,人們驚詫之余,隨之而來的便是恐慌情緒的快速蔓延。
2.經濟恐慌變成一種更加可怕的“病毒”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迅速擴散,加劇了投資者的恐慌情緒,等于是在已經本來就不樂觀的世界經濟上火上澆油,掀動了全球金融市場的驚濤駭浪。本次疫情什么到底時候結束?對全球經濟將產生多大影響?全球經濟危機或金融危機是否再度爆發?這些問題,讓投資人擔憂,甚至恐懼,經濟恐慌已經演變成一種“病毒”,持續蔓延,引發資本市場劇烈動蕩,哀鴻遍野,混亂不堪。美國紐約股市接連暴跌,歐洲三大股指震蕩下行,東京股市上演過山車行情,中東各國股指全線暴跌,世界各地股市不斷傳來“熔斷”信息,龐大的全球資本瞬間蒸發,踩踏式暴跌、崩盤不斷上演。
資本市場向來是經濟發展的晴雨表,對經濟走勢反應十分敏感,之所以如今表現如此脆弱,根本原因在于全球經濟增長動能不足、政策空間受限、前期資本市場估值偏高等諸多因素。疫情暴發前,全球經濟已經增長乏力,中美貿易戰和英國“脫歐”等讓經濟增長前景不樂觀,疫情迅速蔓延和恐慌情緒疊加,加劇了投資人的悲觀預期。從目前來看,爆發全球經濟危機和金融危機的可能性上升,全球產業鏈和價值鏈有可能重構。
3.維也納聯盟協議意外流產成為油價暴跌的直接導火索
維也納聯盟機制也叫歐佩克+機制,就是歐佩克與非歐佩克產油國之間通過合作簽訂限制原油產量而穩定國際油價的機制。維也納聯盟先前的石油減產協議將在3月底到期,業界人士普遍預料將簽訂新的協議,為應對油價下滑而進一步增加減產規模。然而,出乎意料的是,3月6日在奧地利維也納召開的第八屆歐佩克與非歐佩克部長級會議上,減產協議沒有如期達成。談判破裂以后,沙特阿拉伯迅即發動“價格戰”,大幅降低售往歐洲、遠東和美國等國外市場的原油價格,搶奪市場份額。在降價同時,沙特阿拉伯還私下表示,如有需要還將大幅度增加原油產量。
國際油價未來變化趨勢
國際油價變化向來復雜,由于影響因素復雜多變,價格預測便成為永恒的主題,但是從歷史上來看,油價預測形同占卜或算卦,確實沒有人可以準確判斷。盡管如此,我們還是可以對國際油價未來趨勢進行分析。
短中期油價變化趨勢——
綜合分析和考慮,油價短中期變化趨勢與疫情變化趨勢、全球經濟走勢、地緣政治和維也納聯盟機制是否重新發揮作用等因素密切相關,不排除油價繼續下跌,甚至下跌到20美元左右,但總體趨勢是震蕩波動,回歸在50-60美元的可能性最大,上沖70美元以上的幾率很小。
1.疫情變化趨勢及其經濟破壞力仍然是油價趨勢的觀察重點
隨著新冠疫情影響擴大,全球經濟前景面臨巨大沖擊。針對疫情擴散,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再次下調全球經濟增速預期,預計2020年全球經濟增長率將低于2019年的2.9%。經濟合作組織將全球經濟增速從2.9%下調到2.4%,警告全球經濟可能出現萎縮。西方七國集團(G7)財長和央行行長發表聯合聲明,隨時準備采取行動,支持經濟增長。美聯儲3月3日宣布緊急降息50個基點。
新冠疫情在全球肆虐,嚴重影響經濟運行,原油需求減少,價格下行壓力增大。目前,疫情蔓延態勢日趨劇烈,對全球經濟影響到底會達到何種程度上不能準確判斷,但總體上不容樂觀。目前,中國疫情基本得到控制,但還沒有恢復常態。意大利、日本、韓國和伊朗徹底淪陷,法國、德國、英國和美國等可能變得更加嚴重。目前看來,新冠疫情未來趨勢如何,包括是否發生變異、蔓延范圍和疫情持續時間長短等是觀察國際油價變化的最直接因素。隨著疫情演變乃至趨緩,有利于國際油價回升。
2.主要經濟體的經濟表現與合作是影響油價趨勢的關鍵因素
目前,美國、中國、歐盟和日本是全球經濟發展的支柱,其他新興經濟體如印度、俄羅斯、巴西和南非等國也發揮重要作用。其中,美國和中國更是全球經濟增長的引擎和火車頭,中美兩國經濟穩健,那么全球經濟就有增長動力。世界上這些主要經濟體之間已經形成了穩定的產業鏈和價值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形成了緊密的經濟共生共存關系。一旦這種關系被打破,或者價值鏈被破壞,那么全球經濟將遭受沉重打擊和沖擊,在新的平衡沒有建立之前,世界將難免處于經濟動蕩局面。
全球各主要經濟體之間存在各種各樣的矛盾,中美經貿關系惡化早已對世界經濟產生了破壞力,美國確實存在與中國“脫鉤”的意愿或想法,彼此之間的摩擦依然是現在進行時。歐盟分裂趨勢明顯,其中英國“脫歐”成為過去幾年全球經濟發展的重要變數之一,而且雙方貿易談判前景依然充滿不確定性。如果疫情蔓延導致全球經濟快速衰退,導致經濟危機,甚至引發金融危機,那么預計主要經濟體還會強化合作,淡化彼此分歧,淡化意識形態矛盾,攜手應對共同的挑戰,否則別無其他途徑。只要這些主要經濟體經濟表現良好,尤其是美國和中國的經濟表現不存在重大問題,相信就會有利支撐國際油價回暖。
3.地緣政治因素不容忽視
影響國際油價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地緣政治,而在過去幾年,國際油價之所以沒有崩盤,除了維也納聯盟機制發揮重要之外,地緣政治因素一直起到非常重要的價格支撐作用。
近年來,大國地緣政治博弈趨勢明顯,美國與中俄博弈更加激烈。美國針對中國崛起,推進“印太戰略”,攪局南海問題,插手香港事務,干預臺灣政治,破壞新疆和西藏的社會穩定,向印太地區增派兵力,拉攏中國周邊國家形成抗中同盟。美國長期視委內瑞拉為邪惡國家,一直試圖推翻現有民選政權,然而在危機關頭,俄羅斯果斷出手,強力支持馬杜羅政府,使美國權的圖謀落空。在中東地區,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沖突、伊朗核問題、敘利亞、也門和利比亞戰亂不止,土耳其插手敘利亞和利比亞事務,俄羅斯直接介入中東事務,拉近與沙特、埃及等國關系。
地緣政治日益復雜多變,一旦有風吹草動,國際油價便會聞風而動,如果出現重大地緣政治事件,如美伊發生戰爭沖突、伊朗與沙特直接正面沖突、霍爾木茲海峽被封鎖等,那么國際油價將迅速攀高。
4.維也納聯盟是否起死回生直接影響油價變動
歷史上,沙特曾經成為國際石油市場的唯一“機動產油國”,叱詫風云,風光無限。然而,時至今日,國際石油市場供求格局發生了巨大變化,俄羅斯成為最大產油國之一,美國由于頁巖革命也成為石油生產大國,國際石油市場出現三大“機動產油國”共存的格局,美國、沙特和俄羅斯石油生產能力基本平分秋色。
從理論上講,如果這三大機動產油國能夠聯手合作,控制石油產量,那么國際油價將隨其意愿變化。然而,由于國家體制和市場機制不同,美國不可能采取非市場行為參與價格聯盟機制,而只有俄羅斯和沙特可以采取非市場行為建立穩定油價的機制,因此這種機制本身就與歷史上曾經壟斷國際石油市場的歐佩克價格機制不可同日而語,存在先天缺陷。
這次油價暴跌,導火索當然是維也納聯盟機制失效,機制內最重要的兩個國家沙特與俄羅斯之間產生了重大分歧,似乎讓人覺得很意外,但是也存在必然的邏輯關系,核心是利益沖突,即包括兩國之間的利益沖突,也包括兩國與美國之間的利益沖突。俄羅斯在這次談判中不同意大幅增加減產,原因當然是不愿意失去更多的市場份額,由于過去限產保價,美國頁巖油奪走了不少市場份額。在這次談判中,業內許多人對沙特的做法似乎不解,似乎覺得沙特年輕王儲有個人義氣和風格,但背后邏輯也是清晰的,那就是過去兩年的減產提升了油價,美國和俄羅斯擠占了沙特的市場份額,因此不再愿意繼續犧牲自己的利益。不過,即使這次談判破裂,并不意味著維也納聯盟已經壽終正寢,是否起死回生,關鍵要看其是否能夠滿足聯盟國的國家利益。
油價暴跌至此,絕對不符合產油國的利益,因此關鍵要看這種低油價究竟能夠持續多久,產油國的忍耐力和忍耐時間最終決定大家是否重新回到談判桌上。盡管產油國石油生產直接成本很低,但其財政收支平衡對油價依賴很高,2020年沙特經常帳收支平衡油價為61美元/桶,而俄羅斯為45美元/桶,可見兩國均無力承擔目前油價水平的長期持續。
5.國際石油公司生產成本不支持長期低油價
據估計,目前世界上絕大多數的大型國際石油公司石油生產成本超過45美元/桶,個別石油公司成本可能更高。如果當前過低油價繼續較長時間,那么多數石油公司都將面臨巨額虧損,再次進入“寒冷的冬季”。與之相對應,大量石油工程技術服務企業將面對無米之炊的嚴酷局面,整個石油行業將無以為繼,可持續發展將無從說起。
油價長期變化趨勢——
從國際油價長期變化趨勢看,重點應該分析石油的替代、石油供求關系和石油成本等因素的變化趨勢。綜合分析和判斷,國際油價總體變化趨勢仍然是周期性波動,短期還將出現劇烈震蕩,暴漲或暴跌情形可能再現,但價格總體水平很難再回到上次金融危機爆發之前的每桶百美元以上高位水平。
1.能源轉型決定石油替代進程,替代成本成為國際油價變化的約束條件
面對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和環境治理,能源轉型趨勢必將加快,核心是能源結構優化和調整,非化石能源必將逐步成為主體能源,石油替代難以避免,清潔能源增長迅速,石油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將逐步下降。當然,油價是影響能源轉型和替代過程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油價持續處于超低水平,那么將會影響能源轉型步伐,油價越高,越有利于能源轉型和石油替代。
在整個能源轉型過程中,客觀上存在一種隱性的石油替代邊際價格,也就是其他替代能源的邊際成本。從理論上講,只有替代能源的邊際成本低于石油替代邊際價格,那么替代能源才能在經濟上可行。隨著非化石能源開發和利用技術進步和規模化效應提高,其替代邊際成本正在逐年下降,進而壓縮石油價格的上漲空間。
2.全球石油消費峰值即將到來,石油市場供大于求的局面難以改變
從供給側來看,由于非常規石油資源潛力巨大,技術進步明顯,生產能力持續增加,但非歐佩克產油國增產潛力有限,而歐佩克產油國尚有較大增產能力,總體上不存在能力不足的問題。從需求側來看,主要發達國家消費需求增長已經基本保持平穩狀態,新興市場國家的需求總體上穩步增長,其中中國的需求增長將逐漸放慢,預計在今后幾年全球石油消費將達到峰值。因此,全球石油供需關系將處于長期供大于求局面,不支持油價高漲。
3.石油成本因素仍然是油價變化的關鍵因素
對于石油成本來說,必須明確兩個基本概念:石油生產成本和資源國石油財政預算成本。
石油生產成本是企業層面的概念,如果價格低于生產成本,企業就會經營虧損,從理論上講,該企業應該停產。由于企業成千上萬,千差萬別,因此石油生產成本也是五花八門,因此客觀上存在一種隱性的石油邊際成本。理論上講,油價不應低于邊際成本。總體來看,常規石油生產成本相對較低,而非常規石油成本較高,石油邊際成本應該存在于非常規石油生產中,國際油價應該高于非常規石油邊際成本。
資源國石油財政預算成本是指某個資源國為了滿足國家財政預算的需要設定的石油預算價格,與企業生產成本無關,如果油價低于這個成本,那么國家財政狀況就會出現問題,經濟、社會和民生等無法正常運轉,這種財政預算成本在以石油為國家財政基礎的資源國比較普遍。近年來,由于技術進步,非常規石油生產成本逐年下降;由于石油資源國加快經濟轉型,其石油財政預算成本也在逐漸下降。這些變化也不利于國際油價的上漲,成為油價上行的制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