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原油價格塌方式下挫會持續多久?
時間:2020-03-16 16:04
來源:
作者:songxinyuan
短期國際原油價格將隨風飄,隨著沙特、俄羅斯是否釋出和解的風向漂浮不定、劇烈震蕩,最終從低位震蕩回升
國際原油價格短期震蕩,在當前全球疫情蔓延,歐美股市大幅下挫之時,可謂雪上加霜。
自從1983年3月世界上第一個原油期貨產品紐約商業交易所(NYMEX)的美國西德克薩斯中質原油(WTI)期貨合約開市以來,國際基準原油期貨價格日跌幅超過20%的交易日,僅兩個交易日,第一次是1991年1月17日,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轟炸巴格達,海灣戰爭爆發,當天國際原油收盤價頓挫,WTI和Brent原油近月期貨價格分別下跌10.56美元/桶和10.50美元/桶,百分比跌幅分別高達33.00%和34.77%;第二次即是2020年3月9日,俄羅斯于前一個交易日3月6日公開拒絕沙特提議的延長已有減產協議并額外加大減產力度,之后,俄羅斯、沙特官方以不同方式發聲挑起了市場份額爭奪戰、價格戰,該日國際原油價格收盤價跌幅創歷史第二高,WTI和Brent原油近月期貨價格分別下跌10.15美元/桶和10.91美元/桶,百分比跌幅分別高達24.59%和24.10%。
縱觀國際原油價格超過一個半世紀的變化走勢,國際原油價格“短期劇烈波動、中期具有周期性、遠期呈上漲趨勢”的基本特點從一開始一直持續至今。但是,像1991年1月17日、2020年3月9日一樣超過20%甚至30%日跌幅的情形,不可謂不多見,不可謂不是事出不凡,這其中必有“因”。虛的是什么?實的是什么?又各占幾成?又有什么后果?
毫無疑問,虛的因素與成分無一不是來自于心理因素,來自于過度悲觀的預期,來自于恐慌。
回過頭來看1991年1月17日的大跌,那是第一次如此大幅下跌,也是迄今為止跌幅最大的一次,那是在伊拉克出兵占領重要產油國科威特驅動國際原油價格持續上漲至一個中期高位之后的價格回落,甚至可以稱得上回歸修正。那次更多的是供需基本狀況決定的國際原油價格的真實體現,應該說是虛的少、實的多。
但是,這一次2020年3月9日卻大不同,國際原油價格大幅下挫,程度雖然屈居第二,但由于是國際原油價格在持續數年的低位運行期間的進一步嚴重偏離全球原油供給邊際成本價格的下跌,客觀實在的成分不多,而虛的成分更多。
虛的因素來自哪兒?歸納起來,主要來自于大的宏觀經濟環境處于周期性偏弱的階段,市場對石油需求增長的前景存在疑問;來自于熱度一浪高過一浪的新能源對石油替代的超高預期;來自于市場對俄羅斯、沙特打“價格戰”對全球石油供需狀況的影響有些過度悲觀。
宏觀經濟層面,新冠疫情進一步加深了市場對原本偏弱的全球經濟增長的憂慮。
2月29日,在利雅得舉行的20國集團(G20)財金領導人會議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格奧爾基耶娃警告,預計2020年全球經濟增長率將低于2019年的2.9%,此前,IMF在2020年1月發布的報告中預測2020年全球經濟增長率為3.3%。即使是2019年增長2.9%,也是該機構統計的過去10年所有年份最低的,遠遠低于本世紀第一個十年3.9%的平均水平。同樣,世界銀行等機構對2020年及之后幾年的經濟展望亦不十分樂觀。
持續不斷的下調經濟增長預期,雖然本質上是源于當前的經濟增長弱于預期,但不免要影響市場的情緒,樂觀情緒不斷削弱,悲觀情緒不斷增強,使得負面事件的影響被進一步放大,甚至達到被過度夸大的程度。
這種不斷向下調整的經濟增長預期,可能出發點是好的,是期望經濟發展更快更好,但是過度偏離客觀實際水平的預期,不僅不能帶來好的效果,反而會產生一個不良結果——長期的預期不能實現的情況下更容易產生過度悲觀的情緒。因此,我們在做經濟預測、產業分析與預測、國際原油價格跟蹤分析的時候,一直堅持相對客觀的原則,既不過度樂觀,也不過度悲觀。
對世界經濟的悲觀情緒,很容易傳導至國際石油市場上,會讓市場對石油需求增長持續偏弱、甚至下滑的預期更強,進而對國際原油價格的變化形成一個持續偏弱、甚至下跌的偏悲觀甚至過度悲觀的預期。
新能源對石油的替代,是過去持續了很多年的熱門話題。
在高油價時期,人們對新能源的發展熟視無睹,石油產量峰值論盛行,反而是在國際原油價格進入周期性的低位運行后,新能源對石油的替代作用不斷被放大,石油產量的峰值論被石油需求的峰值論取代。
過度關注新能源對石油的替代影響時候,我們可能忽略一個問題,新能源源于技術,應該被看成技術的一種特定的形式對石油需求的影響。而迄今為止,技術對石油需求的影響一直在發揮作用,近些年的影響并沒有發生前所未有的變化,如果沒有技術進步,全人類在當前的生活水平下需要消耗的石油應該是實際消費規模的數倍。有一個數據很清楚地說明了這一點,美國環境保護局(EPA)的分析報告顯示,1975~2018年,全球汽車燃料經濟性從13.1英里/加侖提高至25.1英里/加侖,提高了94.66%。這意味著,單單是交通車輛這一個方面,技術進度帶來了燃料的大幅節省。也就是說,技術進步在石油利用的改善方面從來沒有缺位。而且從人類能源歷史有相對完整的記載以來,任何一種新能源的產生和快速發展,都沒有對傳統能源帶來“致命”的沖擊,新技術及其主導下的新能源的出現與發展從來都只是對人類不斷增長的能源需求的彌補。
我們希望我們對新能源的期待及其對石油的替代預期沒有高估,尤其是沒有過度高估,否則,我們將在不久的將來因這種錯誤的估計而陷入困境。
俄羅斯、沙特打“價格戰”對全球石油供需狀況的影響,預期過于強烈。
即使官方的消息也是,沙特國家石油公司沙特阿美決定在2020年3月底減產協議到期后提高原油產量,4月日均產量將超過1000萬桶,可能接近1100萬桶,而沙特的原油實際產量上限可能就在1200萬桶/天附近。而俄羅斯的石油產量又還有多大上升空間?據俄羅斯能源部長亞歷山大•諾瓦克(Alexander Novak)曾預計的,2020年俄羅斯石油和凝析油產量介于5.55~5.65億噸之間,折合1112~1132萬桶/天。這與2019年該國原油產量1125萬桶/天相比僅高出7萬桶/天。也就是說,沙特與俄羅斯即使敞開了大力生產原油,合計的增量亦在200萬桶/天左右,而且這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一定的時間,短則數周,長則數月。
如果沒有市場過渡的恐慌情緒和過度的悲觀預期,國際原油價格沿著石油實際供需狀況的軌跡逐漸演變,在WTI 40美元/桶、Brent45美元/桶附近,全球石油供需將可能逐漸趨于平衡,首先對付現成本高的原油進行出清,然后是對利潤不好、現金流狀況不佳的原油進行出清,最后就是高投資成本的新建產能項目進行出清,國際原油價格的變化必然會相對緩和。
當然,除了俄羅斯、沙特之外,還有其他的減產協議參與國也將上調產量,全球實際增長的產量應該會高于俄羅斯、沙特兩國的產量增長,但是,隨著國際原油價格的下降直至低位,全球那些成本遠遠高于40~45美元/桶的原油產量,很可能不得不暫時關閉甚至永久關閉,這個規模不見得就比減產協議參與國約定的產量削減規模小。
總體上,“實的”就是減產同盟瓦解后,俄羅斯、沙特等參與減產的產油國不受產量配額限制,滿負荷生產,恢復到2016年12月前的高峰產量,粗略估計,至多可能提高約300萬桶/天的產量。如果這猛然增長的300萬桶/天的產量進入市場,而不是對其它的高成本產量進行替代,那么全球石油供需過剩的形勢必然非常嚴峻,但這不符合市場經濟規律,也不符合石油行業一個半多世紀以來的慣例。
還有一個“實的”因素,那就是新冠疫情在客觀上實實在在地對全球石油需求產生了負面影響,但這終歸是短期的。據行業分析機構HIS的分析報告稱,預計2020年2季度全球石油需求下降380萬桶/天,至9600萬桶/天。這應該是歷史上石油消費滑坡最快最大地一次。據英國石油(BP)統計數據顯示,自1965年以來,全球石油消費出現了4次、合計歷時9年的實質性下降,分別是1974~1975年、1980~1983年、1993年、2008~2009年,其中降幅最大的是1980年日均消費相對于1979年下降了264.04萬桶/天。
“實的”因素對全球石油供需狀況和國際原油價格的影響與其實際效果一樣,是相對平緩的,是一個歷時比較長的過程,絕不會是如此劇烈的陡然下挫。
還有一個“實的”因素值得考慮,即俄羅斯、沙特有多少彈藥儲備打多久的“價格戰”?媒體報道,俄羅斯財政部聲稱“可以忍受6~10年低至25~30美元/桶的油價”,沙特聲稱石油盈虧平衡價10美元/桶。他們各自官方的言論基本只能作為參考。事實上,如果國際原油價格持續在30美元/桶附近,甚至在40美元/桶之下,持續運行至2020年底,全球的原油生產商絕大部分面臨資金鏈斷裂,不少以原油出口為主要財政收入和經濟來源的國家將面臨嚴重的財政赤字和經濟問題甚至政治問題。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基本分析認定,此次國際原油價格極其少有的大幅下挫,其中“虛的”成分應該在60%以上,而“實的”成分不到40%。這種“虛實”因素六四開的構成,必然會有一個后果,即使沒有任何風吹草動,國際原油價格也會快速反彈;而一旦有風吹草動,將會更加強力反彈。但是,只要沒有實質性的解決方案,短期國際原油價格將隨風飄,隨著沙特、俄羅斯是否釋出和解的風向漂浮不定,大幅劇烈震蕩,最終從低位震蕩回升,真正進入一個相對良性相對可持續的上升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