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工裝備開啟轉型新征程
時間:2016-02-01 14:58
來源:
作者:康宏亮
海工裝備開啟轉型新征程
——創新應對海工裝備大洗牌
雖然2015年全球海工裝備市場總體上出現了量價齊跌 之景,但應企業低成本戰略需要,一些簡單的專用工程船越 發受到市場歡迎。尤其是裝備的改裝、維修市場,不僅沒有 出現大幅下滑,反而呈現有所增長態勢。有專家稱,當前正 是海工裝備企業整理思路,應對行業洗牌的重要時機。
油氣田提質成新需求
全球海工裝備的發展總體上呈大型化、高端化、深海化、 全球化趨勢。據預測,到2020 年海工裝備市場份額增長將 達7%,其中深水、半深水達6%,淺水達1%。2013~2020 年, 鉆井平臺的復合增長率可達3.6%,生產平臺復合增長率達 3.4%,除油氣田工程建設之外,“提質”的市場需求已經出現, 在英國的北海地區,大量的老舊油氣田提質市場十分之大, 并已成為業界關注的焦點。
從世界海工裝備產業的競爭格局看,歐美壟斷了高端海 工的設計研發領域,但受到低成本要求的壓力,加速了其與 發展中國家合作的意愿,目前亞洲主導了海工裝備制造業,中國、新加坡、韓國逐漸形成三足鼎立之勢。十二五期初, 巴西曾雄心勃勃進入海工裝備領域,但目前來看,形勢并不 樂觀。韓國堅持走高端路線,并著重布局在鉆井船FPSO、 FLNC 方面的市場需求;新加坡在自升式鉆井平臺領域,占 有巨大市場份額;中國在海工領域的總體規模在迅速擴大,在中低端市場更有競爭力,市場份額達到了41%。據國際 貨幣基金組織預測,未來中國在世界的經濟地位將越來越強 大,新形勢下注重油田提質,已成海工產業發展的新出路。
新精尖技術引進的最佳時機
雖然低油價為全球海工裝備企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 戰,但中國企業似乎更能應對自如。中國企業的融資杠桿相 對較低,所以此時到國際上訂購優質的海工裝備技術、資產 具有明顯優勢。
有很多民營企業就將眼光放在輕資產并具有 一定技術特長的公司,主要為設計開發類,完成并購實現企 業向產業鏈高端轉移。當前,各大石油公司所面臨的成本壓力非常之大,同時 這些壓力也由裝備制造企業所傳遞,而從長遠考慮,降低成 本的終極目標便是技術進步。
以往,一些技術領先的海工裝 備企業,壟斷的高端產品并不愿意到中國等發展中國家來建造,但如今迫于成本壓力,他們開始有意愿與發展中國家進 行合作。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規劃主管傅小榮表示,高端產品到中國建造,是讓我們學習、引進新技術的最有效 途徑,中國企業應主動找國際型大企業談判,此時是我們走 上高端的絕佳時機。
走商業模式創新之路
對于中國企業而言,結合國家政策發展,進行商業模式 調整已成必然。傅小榮建議,跟隨油氣行業混合所有制發展 大潮,企業應將引入國際技術、私有資產等作為戰略投資所 構建的重要模式。結合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號召,企業需 構建創新型商業模式,比如采用融資租賃等謀求新發展。此外還可以參考事業合伙人的商業模式,進行管理創新,這應 是未來發展的永恒主題。
中國企業不僅要做技術方面的創新,更要做管理方面的創新,從而提升中國海洋裝備企業國際市 場競爭能力與市場地位。 低油價形勢下,降低成本已成企業發展必然,但與此同 時,安全、環保已成為高端裝備的內在需求,這使得船東陷 入兩難境地,要破解這個難題,還需企業在標準化技術方面 下功夫。
要強化技術研發,發展綠色裝備的設計指數以及模 塊化的建造技術,對裝備的性能要求會更加苛刻,建造技術 必須向模塊化、綠色化方向轉變。 海工裝備市場面臨巨大挑戰,首先是需求的快速變化, 隨著新技術、新工藝的不斷引入,船東和建造商在不夠熟悉 的狀態下,建造難度大幅增加,雙方在項目管理能力方面出 現了更高要求。此外,需求低迷的狀態下,導致了信任風險 的增高,撕毀合同的現象不在少數,這對企業在加強合同管 理、信譽建設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處于產業鏈中低端的 中國企業,應做長遠打算,如何轉型升級,在商業模式上有 所創新已成為企業決策層所必須要面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