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石油裝備市場并不是一個完美的市場,無論是國有企業還是民營企業都肩負著過重的包袱。國有企業有深厚的積淀和“同等優先”的保護,但體系龐大,包袱重、效率低、掣肘多;民營企業機制靈活、市場反應快,但底蘊薄、限制多,在國內市場競爭過程中經常受到一些不公平待遇。
體制內的“親疏關系”,逼民企走向國際市場
中石油有著自己完整的石油裝備制造體系,在物資采購過程中存在體制內保護,外來企業進入設有一定門檻。中石化當年主輔分離時,僅保留了江漢石油管理局的裝備體系(即現在的中石化機械公司),也有自己的較為完整的制造體系,同樣存在“內外”和“內內外”等保護。如勝利油田的裝備制造企業改制時,就有內部協議,規定勝利油田優先采購本地轉制企業的物資這一“內外”不同政策;在中石化機械公司成立后,又有同等優先采購機械公司產品、再考慮轉制企業產品,最后才采購東營以外企業的產品這一“內內外”政策。在這種情況下,很多民營企業便輸在起跑線上,在國內市場進入受限的情況下,就逼著他們走向國際市場。
當然這種倒逼環境也成就了一些民營企業的發展,比如科瑞、宏華、杰瑞等民營企業國際化步伐非常快,近幾年來的年銷售額增長率超過30%,產品出口比重超過40%,利潤率也遠遠超過國有裝備企業。
與被逼國際化歷練而壯大的民營企業相比,現有的國有企業若與它們平等競爭,可能還真難以較量。民營企業走向國際市場后,在國外設廠建點,或開展油田服務,好一番紅火,在經營理念、管理方式、挖人用人等方面是國有企業所不能企及的。而體制保護下的企業卻難以快速發展壯大,比如大慶石油石化裝備企業總規模約150億元,大慶油田主機裝備的年采購量約90億元,為什么產生不了成長性好的大企業,“小富即安”是原因之一。
高成長性民營企業機制靈活,“狼性”足,效率高,新產品研發速度快,出口量大。如杰瑞集團研制成功的世界首臺4500馬力渦輪壓裂泵車,從概念到產品,用時就非常短;連續油管作業設備曾一年出口70臺,超過國內生產銷量的總和。民營企業走上國際化道路,也是其做大做強的必然途徑。
民企要學習、積累國企的“底蘊”
中國石油和石油化工設備工業協會秘書長、高級工程師楊雙全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表示,國有企業的技術實力、自主創新能力和重大技術裝備國產化研制能力不能小覷,其深厚的底蘊是民營企業所不及的。可以說兩種體制的企業各有優勢,各有所長。
國有企業在技術研發方面的動作稍顯緩慢,其決策的過程較長,但自主化水平高,“拿來主義”的內容少。國內三大油公司下轄的裝備制造企業,在國家重大技術裝備研發和應用方面也有其獨特的優勢。如中石化機械公司在重慶涪陵焦石壩的頁巖氣開發過程中,為“井工廠”作業所研制的導軌鉆機、步行鉆機、3000型壓裂成套設備、連續油管作業設備以及PDC鉆頭、螺桿鉆具、橋塞、坐封工具等井下工具,還有鉆完井技術等,在體制內用戶的支持下,得到了大規模的應用,并在實際應用中,產品和技術得到了重大改進,敢于國際大公司打擂臺,而杰瑞就沒有這樣的好機會。
又如超深水(1500米)水下采油樹,目前已有金石機械、上海神開、前衛海洋等企業試制完成,但未找到國內用戶。而中海油旗下的海油工程正在開展國產化研制工作,若水下采油樹研制成功,其國內應用的概率就會比體制外企業要高得多。楊雙全表示,國有體制下的裝備制造企業,在國家重大技術裝備國產化研制應用方面,會比體制外的企業做得更好。若華北榮盛是體制內的企業,則其研制成功的863項目3000米水下防噴器,就有可能實現國產化應用。
裝備制造業的“聯合”與“分工”
國際石油企業的劃分相對明確,一般分為油公司、油服公司和裝備制造公司三大類。油公司就是找資源、找區塊,開展勘探開發系列活動,提供油氣產品的生產和銷售。然后委托油服公司進行鉆采作業,油服公司和油公司則會全球采購性價比最高的設備為其服務。三個環節雖有交叉,但相對獨立,這就促進了各環節企業的專業化和大型化,造就了一批國際知名的公司。
2013年,油公司中營收最大的有:殼牌石油4596億美元,中石化4572億美元,中石油4320億美元,埃克森美孚4077億美元;油服公司中營收最大的有:斯倫貝謝453.68億美元,哈里伯頓294.02億美元,貝克休斯223.64億美元,威德福152.63億美元;裝備制造公司中營收最大的有:國民油井227.67億美元,薩伊博姆(Saipem)171.05億美元,德西尼布(Technip)128.44億美元,卡麥龍98.38億美元。
而我們國家,排名前20的石油裝備制造企業2013年總收入僅為1020.58億元,約164.6億美元,僅是國民油井一家公司的72.3%。最大的裝備制造企業——海油工程的總收入為203.39億元,利潤27.44億元,分別只是國民油井的14.4%和19%,由此可見差距之大。
2014年財富雜志世界五百強中的石油石化企業有54家,雖然前十位有兩家是中國的,但均屬于油公司。為什么我國產生不了國際知名的、有自己特有技術的油服公司和裝備公司呢?楊雙全表示:“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我們的體制因素,在這種大而全的體制下,體制內不可能采購到性價比最好的產品,體制外又設有門檻,國有企業(除海油工程外)的發展速度和效益明顯低于民營企業。所以就中國目前的現狀而言,在鼓勵石油裝備企業向現代化制造服務企業轉型的同時,更要鼓勵企業的專業化和差異化,創造更加公平競爭的環境,加強技術創新和機制創新,加大“走出去”和國際化步伐,只有這樣,才能逐步造就幾個有國際競爭力、有知名品牌、有自己獨特技術的大型企業。”
裝備制造企業未來該如何發展?楊雙全認為,主要體現在四個領域和一個方向,即天然氣(含非常規氣)開發利用裝備、海洋油氣開發裝備、高端智能裝備、先進節能環保裝備領域和企業的國際化方向;要克服同質化競爭,實現差異化發展;要加強機制創新,提高產業的集中度,扶植少數幾家涵蓋物探、鉆井、測井、錄井、完井、采油、集輸全產業鏈的大型企業,代表中國石油裝備的制造水平,更要鼓勵眾多中小企業的專、精、特、新,突出自己的優勢,引領某一領域的行業發展潮流,改變目前中低端產品結構、國內外低價競爭的狀況。
應當看到,我國的石油裝備通過技術引進和自主創新,通過內引外聯和機制創新,通過轉型升級和國際化,產品的制造能力、技術水平、可靠性、國際認可度等都得到了快速提升,具備了良好的性價比和國際競爭力,雖然在某些領域(如深水水下裝備)幾近空白,但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正在逐漸縮小。未來,無論何種體制下的企業都應充滿信心,發揮各自優勢,為中國石油裝備制造行業的發展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