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觀應對油價走勢,裝備企業春天不遠
——專訪中國石油和石油化工設備工業協會秘書長、高級工程師楊雙全
2014年對于石油裝備行業來講無疑是“艱難”的一年,面對目前國際油價的持續走低,很多行業企業對2015年的發展心存擔憂。為明晰未來行業發展前景,指點企業相應策略,提出一些建議,本刊記者采訪了中國石油和石油化工設備工業協會秘書長、高級工程師楊雙全。
2014行業發展受挫
由于受到中石油、中石化投資壓縮和國際油價持續走低的影響,我國石油石化裝備制造行業在2014年的形勢并不樂觀,主要原因是中石油、中石化等油公司受國資委效益考核指標加強和反腐深入等因素的影響,建設投資規模大幅度減少。據悉,僅中石油一家2014年的投資規模就壓縮了近五分之一,物資采購減少近500億元,一大批油氣產能提升和石化工程下調或延期,必然促使設備需求量的減少,直接導致石油石化裝備行業經濟指標的下降。
2014年,石油石化裝備行業規模以上企業的主營業務收入進入了近十年來的歷史低點。根據近三年行業統計數據顯示:按出口交貨值統計,2012年為303.06億元,同比增長36.04%;2013年為635.55億元,同比增長5.77%;2014年前11個月為730.15億元,同比增長27.42%,呈現波浪式發展。按主營業務收入統計,2012年為3565.73億元,同比增長19.13%;2013年為5071.22億元,同比增長13.13%;2014年前11個月為4989.71億元,同比增長只有8.42%。8.42%的增長率,比世界金融危機爆發后的2010年的低點下滑了9.2個百分點,也比2013年下降了4.7個百分點??梢哉f2014年,石油石化裝備行業發展受到重大挫折,滑入十多年來的歷史最低點。
低油價時間短則半年
“對于2015年國際油價走勢有著各種各樣的分析,其原因應該說既國際油氣消費需求的減少,又有國際資本的炒作,既有美國對俄羅斯、伊朗等國的制裁,又有沙特對美國頁巖油氣開發的打壓等等,涵蓋了政治、經濟等多方因素。有分析稱油價會持續走低,也有分析稱油價會在短期內有所好轉。”楊雙全認為,“我個人是比較樂觀的,從整個油價運行的軌跡來看,40-60美元的低油價不會維持太長時間,短則半年,長則一年,最多也不會超過兩年時間。從油氣投資情況看,巴克萊銀行預計2014年全球油氣勘探開發的投資約7230億美元,年增長約6%,Wood Mackenzie統計預測在2012-2016年期間,全球前10大油氣開發國家的上游開發資本支出維持在4080-4390億美元之間。也就是說,全球油氣勘探開發投資仍然保持在10%左右的增長水平上。”
楊雙全表示,在全球油氣勘探開發投資中,約有16%-20%用于設備投資,如果按照總投資7230億美元來計算,用于設備的投資額約為1300-1400億美元,這個金額還是相當大的。當然,油價的持續走低對石油裝備的需求影響還是很大,有資料顯示,當油價高于每桶110美元或低于70美元時,國際大型油公司的投資政策會作較大的調整。目前來看,形勢當然并不樂觀,石油裝備制造行業已處于低潮。
然而,對于我國石油裝備行業來講,盡管國際形勢不容樂觀,但其春天并不會太遠。拿頁巖氣開發來講,按照國家規劃,2015年要實現65億方,2020年300億方的目標,將對天然氣開發利用裝備帶來利好,特別是中石化江漢石油管理局在重慶涪陵焦石壩地區的重大發現,具有里程碑意義,提振了我國頁巖氣開發的信心。從某種意義上講,我國的天然氣定價還沒有完全市場化,沒有美國那樣油價與氣價的聯動性十分明顯,再加上天然氣是清潔能源,未來我國天然氣將會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因此與天然氣關聯的裝備仍將有相當廣闊的發展前景。
未來石油裝備行業發展的落腳點
楊雙全認為,對于未來石油裝備行業的發展,“四個領域、一個方向”是其落腳點。四個領域包括天然氣(含頁巖氣、煤層氣、致密氣)開發利用裝備、海洋油氣開發裝備、高端智能裝備、先進節能環保裝備;一個方向是石油裝備的國際化。
天然氣開發利用裝備包括鉆井、完井、采氣、集輸、LNG/CNG處理、加工、利用等石油裝備全產業鏈,涉及特種輕型鉆機、大型壓裂成套設備、制氮設備、連續油管設備、井下工具、“三高”采氣樹、集輸管網及其加壓設備以及LNG/CNG運輸船、處理站(撬)、加氣站、燃氣車船以及管道在線檢測、維修設備。
海洋油氣開發裝備包括自升式/半潛式鉆井平臺、鉆井船、FPSO等各類平臺結構物和其他海工裝備,鉆井、測錄井、完井、采油采氣、集輸等各類油氣鉆采海洋專用設備。
高端智能裝備包括智能鉆機及其自動化配套裝置、智能隨鉆錄井測量設備、旋轉導向系統、壓裂機組智能控制設備、井下智能工具、智能采油設備等。
先進節能環保裝備包括鉆屑無害化和巖屑回注處理設備、油氣水分離處理設備、鉆井液和壓裂返排液處理和回注設備等環保設備,節能三抽設備、雙燃料動力設備、網電鉆采設備等節能設備。
石油裝備國際化方面,我國石油裝備經過近30多年發展,取得了巨大進步,在國際市場上具有較高的性價比,且行業的國際化程度也越來越高。但主要集中在中、低端產品上,高端產品還處于較弱的地位,深水水下裝備還幾乎是空白,這與國內裝備制造產業的發展理念、管理水平、自主創新能力、品牌建設等因素息息相關。未來,“四個領域、一個方向”必然會成為行業發展的落腳點。
天然氣的大力開發為裝備企業帶來福音
我國天然氣資源豐富。2013年我國天然氣探明可采儲量4萬億m
3,但探明程度不到20%,是石油探明程度的一半。天然氣的碳排放比煤和石油都低,噸標準煤排放中的CO
2,煤為2.66噸,石油為2.02噸,天然氣僅為1.47噸。2013年我國天然氣在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為5.9%,即使2015年達到規劃目標的7.5%,也遠低于目前發達國家23.8%的平均水平。
我國天然氣消費快速增長。從2003年的339億m
3增長到2013年的1676億m
3 ,年增幅10.1%~25.6%,2013年增長了15.9%;我國天然氣對外依存度從2012年的25.5%上升到2013年的31.6%。2012年我國用于發電的天然氣約288億m
3 ,占我國天然氣消費量的20%,而美國為48%。國家規劃提出,“十二五”期間新增天然氣發電30GW,2015年天然氣發電裝機規模56GW,而2013年底為43GW,占全國總裝機容量的3.45%,發電量僅占2.19%。
我國仍處于管道高強度建設期。我國天然氣管道覆蓋64.7萬平方公里,里程5萬多公里,是美國的1/10;儲氣庫調峰能力僅為1.5%,同樣是發達國家的1/10。2012年,我國天然氣開發投資約2400億元。目前我國天然氣產量的增加主要通過井數的成倍增加而實現,意味著設備需求也要成倍地增加。
按照美國能源署最新數據,我國頁巖氣可采資源量31.57萬億m
3 ,位居世界第一。埋深小于2000米的煤層氣地質資源量36.81萬億m
3 ,位居世界第三,與我國陸上常規天然氣資源量38萬億m
3基本相當。頁巖氣、煤層氣等非常規氣資源的大規模開發,有可能為我國石油裝備發展帶來第二波高潮。預計2015年新鉆井3.1萬口(其中水平井4000口),鉆完井服務市場約1800億元;2020年新鉆井3.5萬口(其中水平井上萬口),鉆完井服務市場約3900億元。
中海油2013年LNG進口量1301萬噸;非常規氣開發在管道建設不到位的情況下,需要就地處理,促進了LNG/CNG接收處理設施建設。
整個天然氣,包括非常規天然氣的發展,對拉動石油裝備制造產業的發展至關重要,目前已有很多國內企業看到了這一極具發展前景的產業發展方向,加強了技術儲備和新產品開發,必將為未來的大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