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5月,石油大會戰在薩爾圖草原誓師啟動,生產試驗區的第一批采油井噴出的原油儲滿了臨時挖掘的土油池,因為沒有電力建成的轉油站無法投產。這時候水電部派出的發電列車晝夜兼程,匆匆趕到了薩爾圖車站的鐵路專用線。
水電部應急供電
列車發電站隸屬于水電部列車電業局,是保障國家重大工程和戰備所需的應急發電設備,全部從國外進口,數量有限,造價昂貴,每一列都是國之重器。鑒于當時國家急需石油的緊迫形勢,水電部首先派出產自捷克斯洛伐克,裝機容量2500千瓦的34號列車電站前來支援,6月25日開始供電。隨著油田開發的進程一列發電列車輸出的電能遠遠不夠用, 1961年水電部增派36號列車發電站趕赴薩爾圖,5月9日并網發電。1962年,水電部又將從瑞典進口的31號和32號兩列裝機容量6000千瓦的發電列車派往大慶支援會戰。四組發電列車會師薩爾圖火車站東道口,聯袂供電的場面蔚為壯觀,可謂及時雨、雪中炭,在關鍵的時刻發揮了關鍵作用,其中31號列車發電站在大慶油田連續供電12年。
列車發電僅是應急措施,為解決大慶地區長期穩定供電的問題,1960年水電部首先擴建臨近的富拉爾基熱電廠,責成黑龍江省送變電工程處架設高壓輸變電線路,冒著冰雪嚴寒冬季施工,1962年7月29日,將國家電網引入了百里油區。1963年7月1日,建在大慶的第一座火力發電廠破土動工,設計兩臺裝機容量1.2萬千瓦機組,初期定名安達熱電廠,1964年2月28日建成投產時改稱龍鳳熱電廠。這座發電廠是我國自行設計的第一座以原油為燃料的火力發電站,雖然裝機容量不算大,卻是大慶油田熱電聯供的開端,既保障了煉油廠如期投產和日后運行,又為油田開發提供了急需的動力。20世紀70年代,水電部又在大慶油田的南部建設了第二座火力發電廠,定名為新華電廠。在十三路會戰大軍當中,水電部是當之無愧的光明使者。
建工部鐵軍參戰
隸屬于國家建委領導的建設工程部,專項承擔國字號重大工程施工,簡稱建工部。1960年8月,接到在大慶建設現代化大型煉油廠的任務,設計藍圖還沒有出全,施工隊伍已經匆匆上路。這支隊伍久負盛名,曾是建設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富拉爾基第一重型機械廠的主力,被譽為“工業建設的先鋒,南征北戰的鐵軍”,的建工部一局。此時,正在四川德陽建設第二重型機械廠,建工部從中抽調一萬余人,組建成六局立即返回東北。由于煉油廠最初的選址擬定在昂昂溪,后改為建在安達與薩爾圖之間的荒地,因此建工部六局的落腳點經歷了一番折騰,1961年5月最終確定在僅有幾十戶人家的龍鳳安營扎寨。
1962年4月1日,建工部六局在煉油廠建設工地召開動工誓師大會,力爭在兩年內完成一期工程100萬噸原油加工能力的全部土建和設備安裝任務,時間緊任務重,生活條件異常艱苦,六局職工不愧是建設鐵軍派生出來的勁旅,在建設龍鳳煉油廠的會戰中提前半年建成了一期工程。1963年11月6日宣告:我國第一個自行設計、獨立施工的煉油廠一次投料試車成功。1963年12月上旬,第一列滿載成品油的油罐列車汽笛長鳴,徐徐啟動,結束了大慶油田只能輸出原油的歷史。
此后,建工部六局繼續承擔龍鳳煉油廠的二期建設工程,僅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將原油加工能力由100萬噸提升到250萬噸。并且按照設計要求將我國自行設計制造的催化裂化、催化重整、延遲焦化煉油新裝置高質量一次安裝到位,創造了煉油新工藝五朵金花中的三朵綻放大慶的佳話。從而使龍鳳煉油廠不僅能夠生產常規的民用油,還煉制出了國防急需的航空汽油、煤油和抗高寒潤滑油。建工部六局為我國高檔成品油不再依賴進口,建立了開創性的卓越功勛。
松遼石油會戰期間,建工部派來的基建施工隊伍是人數最多、持續時間最長、完成工程量最大的主力軍。直到1968年,建工部六局的主體隊伍才陸續調往湖北十堰,轉戰第二汽車制造廠和江漢煉油廠的建設工地。留在大慶收尾的隊伍始終沒有走,現已改稱大慶建筑安裝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簡稱建安公司,總部仍然設在龍鳳,是大慶地區為數不多,具有一級建筑安裝資質的明星企業。
交通部筑路保運
松遼石油會戰開始的時候, 800多平方千米的油區到處是草原和沼澤,沒有一條像樣的公路,交通運輸嚴重受阻。石油會戰尚未全面展開,交通部就責成黑龍江省交通廳搶修日偽時期興建的綏滿公路哈爾濱至齊齊哈爾段,同時規劃設計了安達至大同、安達至薩爾圖、薩爾圖至大同、薩爾圖至喇嘛甸4條主干公路,總長度200多公里。由于緊急施工,當時只求能夠通車,不求路面質量。
大慶地區不產沙石,為解決筑路所需要的原材料,黑龍江省交通廳在西部的碾子山、東部的阿城一帶開辟了多處采石場和采沙場,通過鐵路運往大慶。短途轉運完全靠從周邊各縣動員的上萬名民工,趕著騾馬大車,日夜搶運各類物資。陳毅元帥曾說解放戰爭的淮海戰役是老百姓用獨輪車推出來的勝利,松遼石油會戰也可以說是農民用騾馬大車拉出來的成功。此外,黑龍江省交通廳還調集了300輛載重汽車,在安達縣城設立了轉運站,協助石油部門疏散積壓的物資。
石油大會戰的后勤保障離不開公路運輸,如今大慶版圖內的安大路、薩大路、東環線、西環線以及安達縣城至喇嘛甸鎮的公路,都是石油會戰初期建設的路基,初步形成了三縱一橫、南北通達、東西相連的干線公路網。1962年建成通車的公路累計長度已經達到300多公里,這些道路的及時竣工,為大慶油田的詳探和開發提供了極大的交通便利。在支援大慶油田建設的十三路大軍中,交通部門新建和擴建的道路是保障石油會戰有序進行的生命線。
其他各部排憂解難
其余各部雖然沒有派隊伍直接參與松遼石油會戰,但是從物資裝備、生產保障、生活服務等方面給予了極大的幫助。冶金部生產的鋼鐵和有色金屬是石油會戰所需的大宗原材料,會戰尚未打響,冶金部就將庫存的1.8萬噸鋼材和300噸鋼絲繩提前調撥給石油工業部。隨后增補生產計劃,為油田建設加工各種型材、管材,盡最大可能滿足會戰需要。中央工業部和一機部按照國務院的指令,將剛下線的100輛解放牌載重汽車、60臺拖拉機、50臺機床、2臺壓路機、6000套軸承和一批內燃機驅動的發電機組先行調給石油工業部。同時追加生產計劃,趕造石油會戰急需的各種機械配件。
化工部不僅為大慶煉油廠的建設提供設計上的幫助,還承擔了一批石油化工裝置和部份機泵、閥門的加工制造任務。林業部就為解決油田建設所需要的木材,指令黑龍江省林業總局將已經裝車運抵南岔火車站的多列原木統統發往大慶,為建設干打壘住房保障會戰隊伍安全過冬提供了木材保障。商業部千方百計籌措商品供應,從就近市縣的批發站調集日用百貨和副食品,用貨郎車送達會戰前線。1960年冬季來臨之前,為讓會戰的石油職工每人都能戴上一頂抵御嚴寒的狗皮帽子。黑龍江省供銷總社緊急征收狗皮,各縣鄉村的干部想盡辦法完成任務,保證了四萬頂狗皮帽子按期發放,因此大慶周邊地區很長一段時間只聞雞鳴,聽不到狗吠。
石油鉆探和開發所需要的專用管材和特種設備,當時國內還不能生產,必須從國外進口。外貿部動用外匯儲備追加采購計劃,通過轉口貿易的方式引進了歐美、蘇聯、日本等國制造的石油專用產品、科研裝備和精密儀表。郵電部為保證通訊暢通,為石油會戰指揮部開通了長途電話專線,同時對已有的老舊通訊線路進行升級改造。還從各縣抽調了一批電訊專業人員,充實到油田的通訊部門。會戰之初,石油工業部機關一多半的人員在大慶辦公,三天兩頭要召開全國性的電話會議協調工作,保障了中樞神經的指令上傳下達。勞動部為補充油田建設技術工人不足的短板,從哈爾濱市以及松花江、嫩江、合江、牡丹江地區各工廠先后抽調了1600余名嫻熟的技工支援大慶。在國務院的統一指揮下,十三個部的鼎力支援為松遼石油大會戰的開局,奏響了社會主義大協作的序曲。
解放軍雪中送炭
松遼石油會戰尚未開始,石油工業部部長余秋里就感受到了人力不足的壓力,向中央軍委請求支援。老帥們大開綠燈,將沈陽軍區、南京軍區、濟南軍區當年退伍的3萬士兵和7000名轉業軍官分配到石油工業部,這些去掉了軍銜仍然穿軍裝的轉業官兵被稱為“黃師傅”,他們把解放軍部隊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帶到了油田建設的各個角落,在會戰初期的4萬人當中占了絕大多數。沈陽軍區還派出現役部隊到施工現場承擔了一些急難險重的基建任務,最為艱巨的輸水管線工程就是解放軍部隊的杰作。當時,薩爾圖生產試驗區急需從喇嘛甸水源地抽取地下水保證投產,解放軍部隊開赴工地,官兵們頭頂烈日,腳踏污泥,完全憑人力一鍬一鎬,以最快的速度挖通了十幾公里長的管線溝,將第一股清泉引向會戰的中心薩爾圖。這條管道后來命名為“八一”輸水管線,部隊指揮部駐扎的地點命名為“八一新村”。
1960年,國家的經濟形勢面臨前所未有的困難,會戰所需的物資嚴重短缺。為了支援大慶油田的開發建設,空軍司令員親自下令將庫存的電焊條全部拿出來支援大慶。饑荒襲來,糧食供應銳減,由于吃不飽飯許多會戰職工浮腫,剛剛轉業到油田的原沈陽軍區工程兵政委季鐵中向老部隊求援,帶回了幾萬斤黃豆,緩解了疾病蔓延。沈陽軍區還贈給大慶油田一批槍支彈藥,抽調部隊轉業的神槍手組成了一支狩獵隊,到內蒙古草原上捕殺成群流竄的黃羊,為缺乏營養的會戰隊伍補充蛋白。解放軍對松遼石油會戰的支援可謂雪中送炭,尤其是三萬多名轉業官兵加入到會戰行列,成為日后油田各系統的骨干。
黑龍江省全力以赴
對松遼石油會戰支援最大的是黑龍江省,省委第一書記歐陽欽向石油工業部部長余秋里鄭重表態,要當好石油會戰的后勤部長。責成副省長陳劍飛擔任支援大慶領導小組的組長,省委派組織部副部長曲常川到剛成立的安達市任第一書記。當時正值經濟困難時期,糧食供應十分緊張,為保障數萬人的吃飯問題,省政府不僅把庫存的15萬斤糧食全部供應油田,還在五大連池地區劃撥了2萬余畝荒地,后來增加到10萬畝,交交付大慶油田開墾,建成了自產糧食的北安農場。1962年,為解決油田開發占用牧場草原的矛盾,“牛給油讓路”,動員當地牧場職工和居民遷出了油區,陸續將80余萬畝土地無償劃給大慶油田使用。這些在相關檔案中記載的數據,充分證明了松遼會戰不是石油工業部孤軍奮戰的歷史,而是一曲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彰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壯麗凱歌。因此,時任石油工業部部長的余秋里不止一次地告誡下屬不要忘記:“大慶石油會戰的勝利是全國人民勒緊褲腰帶大力支援的結果。”鐵人王進喜生前也曾說:“離開毛主席的英明領導,離開全國人民和解放軍的大力支援,我們啥也干不成。” 葉帥詩中盛贊的“一場會戰十三路”僅是一個概略性的籠統表述,為松遼石油會戰做出間接貢獻的還有許多未提及到部門,可見打贏了石油翻身仗是傾舉國之力、團結協作的壯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