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規”院士鄒才能——全球頂尖的科學家
時間:2021-08-06 14:15
來源:
作者:鄒雪飛

隨著科技革命的到來,世界能源正在形成煤炭清潔化革命、非常規油氣革命、新能源革命與智能化革命等多種能源革命跨界發展新浪潮,人類利用能源正在從高碳向低碳、非碳化發展。
談及油氣資源相關,我們每個人可能都會下意識的覺得離自己很遙遠,或者認為不是自己可以觸及的領域。石油勘測開發研究是一門高大上、深奧的學問。但我們可以清晰的認知到研究這一“非常規”領域的人都是不簡單的人。
鄒才能院士就是我國非常規油氣領域研究方面的知名學者,他1963年9月生人,重慶人士,中國科學院院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博士生導師,石油天然氣地質學家,非常規油氣地質學理論奠基人和能源戰略研究科學家,現任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副院長,國家能源頁巖氣研發(實驗)中心主任 ,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高級技術專家。
非常規思想 非常規人才
鄒才能院士平時喜愛攝影,他覺得攝影是一個比較好的業余愛好,它可以發現周圍生活的美,可以構建美,分享美。走近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鄒院士的辦公室,會發現書柜里擺滿了他工作和生活點滴的攝影作品。他很喜歡其中一幅作品,是他和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院士的合影,那張合影是2017年白院士為鄒才能頒發院士證時所拍攝,他覺得非常的有意義。當時,他告訴白院長自己是研究頁巖氣的,白院長當時便非常感興趣,在頒證書的時候還問了許多關于頁巖氣的問題,鄒才能覺得白院長也是非常關心油氣工業。
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那一年,鄒才能54歲,如果說院士頭銜對也的生活有了哪些改變,那就是擔子更重了,比從前更忙碌了。周末假節日,鄒才能都會在院里加班,他說自己的崗位就是一個“找油人”,天職就是要為祖國獻石油,因為我們國家的油氣資源還遠遠不夠用。
萬般皆下品 唯有讀書高
嚴格自律、認真做好每一件事是鄒才能從少年時代就養成的習慣,當初也正是靠著這股努力的勁頭,家庭成分不好的鄒才能,才得以走出貧困的山村。鄒才能擁有一個不自信的童年,兩歲左右的時候,爺爺被“打成”地主,那時候鄒才能很小,在一起的小朋友經常欺負他、罵他,造成了他的口吃。除了無法很完整的說出比較流利的句子,鄒才能的童年還嘗嘗伴隨著缺錢的苦惱,他記得,兩三歲的時候發燒,媽媽向人借了兩毛錢去看病,看完病以后剩下一毛便又還給了別人。
到了初高中的時候,鄒才能成了一個小大人,每天放學回家,他都會回去打磚,那時候一塊磚可以賺一毛錢,他會把錢攢起來交學費。生活的窘迫讓鄒才能很早就承擔起家庭的重擔,地里的農活他樣樣拿手,從那時起,他就習慣了艱苦奮斗!然而,無論生活多么艱辛,鄒才能的學業從來沒有中斷過,爺爺從城里來到農村,但他始終鼓勵鄒才能,只有讀書才能改變命運,只有讀書才能從農村再回到城里!鄒才能也非常的爭氣,他每天廢寢忘食,希望能夠改變自己的命運。
堅守好科研“底線”與“生命線”
作為家里的主要勞動力,鄒才能對于挑煤回家用這樣的勞動并不陌生,經常進出煤礦的經歷,讓他對油氣產生了興趣,高考填報志愿時,他為自己選擇了石油勘探地質專業。多年寒窗苦讀,讓他終于學有所成!做任何事情都要有點不一樣的想法,這是鄒才能的“非常規”思想。1987年,鄒才能被分配到了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工作,從此他他開始了找油找氣理論創新和勘探實踐。他經常想著要創新探索,做一些超出常規的事情,所以后來他選擇了做研究,一直走到現在!
后來,鄒才能創建了非常規油氣地質學理論,第一個發現北美以外更古老的頁巖氣層系和具工業價值的納米孔隙,首創“人工油氣藏”開發概念。論證了巖性地層油氣成藏機理,建立湖盆中心砂質碎屑流等沉積模式。闡明了古老碳酸鹽巖大氣田形成分布規律,推動了我國油氣勘探戰略轉變與重大發現,研判世界能源發展大勢,提出了“氫能中國”、中國“能源獨立”等戰略認識,向國家提出天然氣生產與安全建議,得到高度重視。
鄒才能曾出版《非常規油氣地質學》《新能源》等第一著者中英文專著7部,發表學術論文200余篇(SCI收錄94篇,5篇論文獲中國百篇最具影響國內學術論文)。2019年入選愛思維爾2018年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榮登2019年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獲批4個國家標準,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與二等獎1項、省部級獎10余項、李四光地質科學獎等。
鄒才能認為,科學創新是人類提出、探索、懷疑、理性和實證,不斷循環往復、無限逼近世界真相與客觀規律的過程,引領人類對大自然與未知世界的不斷探索與求真。他經常寄語青少年,有夢想才有遠方,有創新才有希望。新時代需要新擔當,新征程呼喚新作為。科研有德是“底線”,創新有為是“生命線”,這是科學人最應堅守的根本遵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