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國成立前一年的1948年,時任玉門油礦機械工程師的史久光首次將API標準帶回國內參照試行,開啟了中國石油工業與API一甲子的“親密接觸”歷史。可以說,API見證了中國石油裝備行業的每個發展階段,歷經六十多年的發展,中國石油工業與API的合作越來越多,我國石油工業標準化之路漸走漸強。
中國的石油裝備企業如何才能更好地打進國際市場?在世界市場面前中國的石油裝備企業有哪些優勢?又有哪些不足之處?該怎樣克服?帶著這些問題,記者專訪了API質量體系標準委員會的Lanny先生,這位在API工作了25年之久的委員,看他如何為中國石油裝備行業“把脈”。
API認證: 敲開國際市場的大門
《石油與裝備》:首先,恭喜API協會成立90周年。中國石油工業發展一直與API有著“親密接觸”。請您談談目前的國際石油裝備市場呈現出怎樣的一個發展趨勢?
Lanny:從世界范圍來看,石油裝備行業的采購量在逐年增加。同期在中國的采購量也處于遞增趨勢,也就是說,石油裝備行業的采購在逐漸轉向中國,雖然剛開始采購量不算太多,但確實是一個增長趨勢。
《石油與裝備》:API在采購商和生產企業之間扮演一個怎樣的角色?采購商如何利用API認證而采購到更合適的產品?
Lanny:沒有規矩不成方圓。API的最顯著的作用是規范企業的生產標準,如同全世界的鐵軌的寬度都相同一樣,讓不同國家不同廠商生產的產品可以兼容通用,并且,質量都達到一個統一的高度之上。這也是眾多采購商為什么在采購產品前會向生產商索要API認證標準的原因之一。
API認證成為中國產品通往國際市場的通行證,尤其產品要銷往歐美市場的這一認證更是不可或缺。而企業能否提供該認證,則說明該企業的生產能力和質量在世界同類企業中是否是可靠的與可以信任的。無形中,API認證在其中起到了引導和衡量的作用。
綜合實力提高 千余家企業通過認證
《石油與裝備》:中國的石油裝備產品能吸引國際采購者的原因是什么?價格還是質量?
Lanny:一方面因為,中國的產品質量也達到了國際行業的需求標準;另一方面價格上占有優勢。出于資本的逐利天性,購買者必然會選擇性價比高的產品,這幾年國際采購商的采購方向轉向中國,除了中國的石油裝備產品價格具有優勢外,質量過關才是關鍵條件。
《石油與裝備》:截止到2009年7月份,通過API認證的中國企業已經超過1000家,位居全球首位,這個數目甚至超過API美國本土的認證企業,您認為這意味著什么?
Lanny:通過API認證的企業80%來自美國本土以外。事實上,從事石油裝備生產的企業相對其他行業,比如服裝制造業、食品加工業來說算是少的。但是,如果這一數量乘以中國企業非常多這一絕對基數條件(注:資料顯示我國已是石油裝備制造企業數量最多的國家,達到數千家以上),中國從事石油裝備生產行業的企業比其他國家從事服裝制造業的企業可能還要多,由于絕對基數大,通過API認證的企業數量就顯得比較多,并且數量上升很快。但是從比例上看,還算很少。
《石油與裝備》:有這么多的中國企業如此快速的通過API認證,讓有些人產生疑慮,在API認證方面,中國與國際采用的標準會有差異嗎?比如,是否對中國企業在某些方面比較寬容?
Lanny:這是不可能的。全球所有企業都適用同一API認證標準。絕對不會對哪個國家或者企業有例外的做法。API認證之所以能夠得到世界的行業企業和使用單位普遍認可,且贊譽有加,就是因為API的公正、公平、一視同仁,不會對誰有偏頗。
提高核心競爭力 縮短與國際的差距
《石油與裝備》:就您看來,中國的石油裝備行業與國際相關企業的差距問題,具體表現在哪里?又該如何縮小這些差距?
Lanny:中國石油裝備制造企業出口的產品處于價值鏈的中低端,甚至是最低端,雖然中國位居石油裝備制造企業數量之首,但中國并不是制造強國,只能算是制造大國。中國的石油裝備生產企業一直在走模仿跟隨的老路,與國際石油裝備生產企業相比,中國的產品以低端的單機、零部件為主,缺乏核心技術和高端產品,自主研發創新的產品不夠,尤其技術上重視不夠。
此前,有業內專家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稱,國內石油裝備制造行業與國外存在的差距主要是:研發力量薄弱,技術水平不高,缺乏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拳頭產品。同時,科研立項、成果轉化、信息反饋等方面脫節現象嚴重。石油裝備制造業數量多、規模小,各自為政,缺乏統籌協調,低水平重復建設現象嚴重,造成生產能力浪費和一定程度的同業無序競爭,影響了裝備制造企業自身的發展。這與Lanny所言不謀而合。
正如Lanny所言,目前,要想在國際市場占有一席之地,還需要企業在核心競爭力方面——健全企業的質量管理體系;重視技術研發;提高產品質量等方面做更多的工作。只有這樣,即便將來中國沒有了低成本的優勢,依然可以靠技術創新能力和過硬的質量贏得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