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美國墨西哥灣海面一聲巨響,英國石油公司(BP)的一座海上石油鉆井平臺發生爆炸,引發了有史以來最大的漏油事故。6月23日,事故再度惡化,原本用于控制漏油點的水下裝置因發生故障拆下修理,一度被壓制的井底原油再次失控,噴涌而出,墨西哥灣油污范圍進一步擴大,釀成了美國歷史上最嚴重的環境災難?;馂膿錅绾笊行鑾讉€月時間封閉油井,而海面油污的清理和海水凈化工作將耗時數年,對墨西哥灣生態環境造成的經濟損失將高達數千億美元。
7月8日,本文截稿時,美國媒體刊登最新報道,得克薩斯州東部海灘已發現了來自墨西哥灣漏油井的油球。這表明,從東部的佛羅里達州到西部的得克薩斯州,發現油污的范圍已橫跨近900公里,擴散到了美國墨西哥灣沿岸所有5個州。目前,漏油還在向路易斯安那州縱深侵襲。與此同時, BP石油公司宣布,該公司用于處理墨西哥灣漏油事故的費用支出已達31.2億美元。美國輿論評論說,墨西哥灣漏油事故“堪比‘9•11’國家災難”。
用專業眼光來審視墨西哥灣漏油事故,起因是石油技術裝備,控制漏油、封閉油井、水下堵漏使用的也是石油技術裝備,清理油污乃至凈化海域都離不開石油技術裝備。正是石油技術裝備使用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釀成了這場美國歷史上最大的環境災難,而環境災難的最終制服,還得要靠石油技術裝備。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汲取經驗教訓,首先警示的當屬石油裝備制造業。
警示之一:成也石油技術裝備,敗也石油技術裝備。迄今為止的石油勘探開發活動尤其是海上石油作業活動,靠的是石油技術裝備,打拼的也是石油技術裝備,石油技術裝備可以改變石油發展面貌,將石油事業推向頂峰;也可以摧毀石油發展夢想,將石油事業推到谷底。真可謂,成也石油技術裝備,敗也石油技術裝備。
有報道稱,釀成墨西哥灣漏油事故的直接原因,是油井套管不能承受井下高壓,出現多處潰裂,井下防噴閥等關鍵技術裝備又不堪重負,無法阻止井底原油外泄造成的。有輿論譴責BP石油公司因使用不成熟的石油技術裝備,盲目追求商業利益,追趕工作進度。
該事件警示人們,沒有成熟、配套、可靠的石油技術裝備作保障,輕易進行石油深海作業,一旦釀成事故,造成的損失和危害將是無法挽回的,甚至是致命的。
事故發生前,BP石油公司曾是歐洲市值最高的公司,而支撐其市值登頂的精彩表現,正是該公司在墨西哥灣的投資,正是那里的海上業務將BP的石油事業推向了頂峰,BP石油公司曾在墨西哥灣打出了一口世界上最深的海上油井(10700米)。然而,這一切來得十分艱難,去得卻極其容易。一夜之間,BP石油公司便陷入了“滅頂之災”,短短兩個多月時間,僅控制漏油、修建減壓井就付出了26.5億美元。BP石油公司市值因此迅速蒸發,損失超過了1000億美元,公司信用評級一落千丈。
據初步估算,BP石油公司將因墨西哥灣漏油事故最終支出690億美元,現已在美國政府監督下,建立了200億美元的賠償基金。為支付巨額賠償,BP石油公司已宣布停發三個季度的股息,出售大約100億美元的“非核心”資產。據悉,首筆資產出售是其掌控下的阿根廷泛美能源公司91億美元的股權,目前BP石油公司正就此項股權出售進行談判,而談判對方則是中國的海洋石油總公司(CNOOC)。
一個叱咤風云多年的老牌石油公司,一夜之間,因一場事故而跌落到了即將“傾家蕩產”的地步,這件事足以向全球石油界敲響警鐘。從專業角度來講,震撼最為強烈的,當屬石油裝備制造業。
警示之二:環境保護的企業生存法則,決不可小視。墨西哥灣漏油事故的影響已經超出了事件本身。在地球環境惡化日益困擾人類社會,高碳石油生存和發展面臨嚴峻挑戰的時代大背景下,事故的發生,不僅使BP這個老牌石油公司,聲譽掃地,而且將從環境保護的企業生存法則和使命感、道義感上“永遠改變石油工業”。
事故發生后,美國政府當即宣布,將墨西哥灣漏油危機列為國家級災難,動用所有可動用的資源包括國防資源投入抗災。奧巴馬總統四次親臨現場指揮抗災,宣布墨西哥灣海平面150米以下的深水石油鉆探和勘測暫停6個月,后又延期至年內,并將考慮簽署一項深水石油鉆探禁令,只允許石油公司“在某些低風險深水區域”進行鉆探。隨著國土資源勘探程度的逐步加深,向陸地和海洋深層進軍,已成為當今美國石油工業的主攻方向。然而,一場突如其來的漏油事故,卻近乎中斷美國政府開發近海石油資源的國策。
面對石油釀成的環境災難,連美國這樣的世界頭號強國也感到束手無策,疲憊不堪。受害最嚴重的路易斯安那州,海岸線已被浮油污染,油污正在毀滅沿岸生態。隨著颶風季的來臨,熱帶氣旋很可能裹挾漏油,形成更為恐怖的“黑色風暴”,灑向廣袤的陸地。環境污染不僅使沿海生物遭遇滅頂之災,摧毀美國南部的漁業生產和漁民生計,還將造成接踵而來的旅游業和航運業蕭條。
縱觀墨西哥灣漏油事故發生的前前后后,可以使人真切地感到,環境保護的企業生存法則,決不可小視,尤其是石油造成的環境事故,往往都是大事故,動輒便釀成空前的環境災難。我國曾經出現的幾次石油事故,也都具有同樣的特點。從環境保護的企業生存法則角度來審視墨西哥灣漏油事故,石油裝備制造業更應該從“源頭”上汲取經驗教訓,大力提高石油裝備研發制造水平,以成熟、配套、可靠的石油技術裝備,從“源頭”上控制和杜絕石油事故和災難的發生。
警示之三:石油深層鉆探呼喚應變制勝的“利器”和“法寶”。此次墨西哥灣漏油事故的處理過程,可以說一波三折。事故處理措施不力,采用的石油技術裝備“令人失望”,是造成事態進一步擴大,影響惡劣的重要原因。
事故發生后,BP石油公司當即啟動應急方案,采用“滅頂法”控制和排除事故。其原理是先將大量高密度液體注入輸油管,以抑制井下原油上涌,然后再用水泥封死漏油點。按照BP石油公司的說法,“滅頂法”是封堵漏油的最佳方法。然而,實施的結果卻是,“無法持續壓住(漏油)涌流”。奧巴馬總統聞訊后,極度失望地說,“滅頂法”的失敗“既讓人憤怒,又讓人心碎”。
“滅頂法”失敗后,BP石油公司又準備好了另外一套堵漏方案,使用機器人潛水艇從漏油點切斷受損輸油管道,然后在管道上方安裝一個堵漏閥門,以控制和堵住漏油。當時就有專家提醒,如果切斷了管道卻裝不好堵漏閥門或者出現其它意外,漏油量反而會增加。事情正如其所料的那樣,機器人下海操作失敗,一度被壓制的井底原油再度失控,噴涌而出,使墨西哥灣污染范圍進一步擴大。
在處理漏油事故的整個過程中,美國海岸警衛隊和BP石油公司曾宣稱,采取“標本兼治”的5種方法,即使用鋼筋水泥罩和大型塑料罩防止油污擴散;噴灑化學“分散劑”分解油污;繼續嘗試關閉“防噴閥”和打減壓井等辦法,“五管齊下”全力控制漏油及其引發的環境和生態災難。甚至有科學家提議,像前蘇聯當年采用核爆炸方法,成功制服失控天然氣井那樣,將一枚核彈頭發射到地下深處,讓巨大的核爆炸熱量熔化周圍巖石,封住漏油井。然而,這一頗具爭議的“瘋狂”設想,并沒有被采納。
在各種封堵措施均不奏效的情況下, BP石油公司將封堵漏油井的最后希望寄托在了打減壓井上。第一口減壓井已于5月3日啟動,BP石油公司聲稱,這是從根本上制止海底油井漏油的成熟技術,他們在這方面駕輕就熟。然而,此項措施即使成功,至少也要三個月后才能見效,而美國政府和公眾卻可能沒有3個月的耐心。
此時此刻, BP石油公司是多么的渴望手中能夠擁有一套處理事故,應變制勝的“利器”和“法寶”。面對日益擴散的井底漏油,強手如林的美國石油界也顯得束手無策,被動萬分,毫無回天之力。墨西哥灣漏油事故處理過程中,石油技術裝備一次又一次“令人失望”的表現,向石油裝備制造業一次又一次發出了急切而又深沉的呼喚,呼喚成熟、配套、可靠的石油深井技術裝備盡快問世。
這是面臨低碳經濟嚴峻挑戰的石油工業發出的呼喚。
這是時代賦予石油裝備制造業義不容辭的莊嚴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