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年前,技術出身的張弭總裁等人從80萬元起家組建四川廣漢宏華。如今,宏華集團在境內外擁有 5 家附屬公司,2008年在香港主板上市,員工總數達 3600 人。作為世界第二大陸地石油鉆機制造商,中國最大的石油鉆機成套出口企業,現具備年產石油鉆機 150 臺(套),泥漿泵600臺,產能達80億的生產規模。
從一家不起眼的小型加工制造企業,到如今載譽全球,備受行業推崇,宏華集團用技術和品質裝點了中國石油裝備業的發展史冊,用奮斗書寫了一曲民營企業發展之歌。
成功源于準備與追求
成立之初,論規模、實力,四川廣漢宏華有限公司與寶石機械、江漢四機、南陽二機,根本不在一個起點上,更不要說資歷了。而13年后的今天,宏華集團與這些企業共同分享國內外主要市場,與行業排頭兵平起平坐,身為主要創始人之一,張弭總裁對此感慨萬千。
“宏華的發展遇上了大好時機。”趙國珍、馬家冀等老一輩專家見證了中國石油裝備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在宏華(中國)投資公司揭牌現場,幾位專家對記者說,1997年前后,正好是我國石油鉆采裝備更新換代時期。宏華集團抓住了這個機遇。
機遇垂青有所準備的人。張弭說,“關鍵是要準備好。機會來了,如果沒有準備,就白白過去了。比如現在發展風電,同樣的風,過去吹過就完了,現在一吹就有了電能。如果沒有風機做準備,哪來的電?”
“目前我們在為非常規油氣資源開發做準備。”據他介紹,美國近千臺鉆機中一半在打頁巖氣井,而國家能源局新擬訂的第二個十年規劃中,已將可燃冰、頁巖氣等劃歸為新能源。“這些領域對裝備和投資的需求將非常大。也許等我們準備好后,時機又來了。”
沒有金剛鉆,攬不了瓷器活。抓住了好機遇之外,宏華集團靠科技創新、體制創新走到今天,形成了自己的競爭力。“從行業角度看,中國的第一臺數控變頻電動鉆機(DBS鉆機)出自宏華集團,該技術突破使中國的鉆井裝備制造技術水平與國際保持同步,甚至在某些方面有所超越。我們追求的是技術進步和企業核心競爭力。”
張弭介紹說,“像陸地鉆機這樣的產品,當時普遍認為技術門檻不高,單件小批量生產應該是中國人干,我一直認為,陸地鉆機的國際市場應該有‘中國創造’。”抱著這樣的追求和理想,宏華集團創造了國內行業的兩個第一:第一臺DBS鉆機出口美國;第一臺低溫鉆機賣到俄羅斯。“這些想法不是政府安排的,而是企業內在的動力。盡管金融危機使業績下降一半,但我們仍然在推出新產品。這些新技術和新產品,都具有技術的前瞻性,將使我們在行業中的地位提到一個新高度。”從張總的思想軌跡可以看出,宏華集團過去成功的原因,和未來的發展走向。
做海工裝備的佼佼者
全球未來能源的接替在海洋。宏華集團很早就在做準備。2008年成功上市加快了“下海”進程。盡管上市后,市場形勢急轉直下,但宏華集團仍然沒有放緩腳步。
2009年,宏華集團與江蘇省啟東市達成合作。未來幾年,將投資20億元興建宏華海洋油氣裝備基地。預計基地一期規劃在兩年之內建成。到今年10月份,500多人的生活、辦公、基本的工廠設施將落成。后期將邊建設邊生產。
海工裝備本身有更高的要求,企業要靠技術實力和制造、建造品質。“在海工方面,我們是‘旱鴨子’,第一次下水,做為后來者,如何提高生存能力和形成競爭力呢?”張弭總裁說:“一建立在鉆井模塊制造優勢上;二靠建造工藝上的技術創新;三靠電氣強項以及今后在電機領域形成新的競爭力。整合其他先進技術,融合設計、建造、總裝、調試、曬裝等環節,宏華集團將使之形成一套完整、高效的一體化建造方案。”
張弭總裁特別向記者介紹了新概念設計(平臺融合設計)和新模式建造。“首先是工藝創新,宏華集團自主設計了一套‘海工平臺陸地造工藝’,整個基地將沒有船塢和滑道。其次是吊機裝備上的創新。待平臺主體建成后滾裝到水域,并通過自己制造的21,600噸吊機,進行整體運移、組裝、合攏。由于大大減少了后期的工期,使后期時間縮短到20多天,該項建造模式優于目前韓國及國內一些船廠。它將開創全球平臺建造工藝的新模式。”
另外,目前世界最大的吊機在韓國,最大承載量是2000噸;船廠使用的吊機大都不能實現運移。宏華集團與中鐵五橋重工合作開發的巨無霸吊機——“宏海號”21600噸吊機可以實現吊裝和運移,此舉將大大縮短工期、降低成本,有望成為該領域的全球第一。
“我們非常有信心從一名后來者成為佼佼者。” 對今后的發展,張弭總裁介紹說,“江蘇是生產制造基地,上海是研發和銷售總部,宏華集團給在海工方面有理想、有技能的人才提供了發展條件和平臺。希望第一個客戶來自陸地鉆機購貨者。”
走宏華的多元化之路
“啞鈴”模式成就了今天的輝煌。在新的起點上,宏華集團又要朝哪個方向發展?
“在第二個十年里,宏華集團將圍繞裝備制造和新能源實施多元化布局和發展,日后成為綜合性的制造、服務、資源型多元化發展企業。”張弭總裁說,單一的陸地鉆機制造不能支撐集團的整體發展,今后,要圍繞裝備制造做相關多元化,利用裝備優勢進入工程服務,并以此促進裝備產品新開發和油氣資源開發。
他說:“產業多元化的作用是,一是多一個籃子,就少一個風險。二是進入相關裝備制造,為以后的技術研發、試驗及人才做好儲備。三是裝備加服務、國內外融資平臺,便于進入非常規油氣開發領域。”
從國際趨勢來看,石油裝備業必將走技術服務之路,中國石油裝備業正處于轉型期。宏華集團顯然又領先了一步。按照這個宏偉戰略,目前這三大板塊正齊頭并進。
在裝備制造方面,宏華集團的業務涉及大修改造和日常消耗品。張弭說,“我們已經將零部件的制造、銷售提高到一個高度。明年產品系列中,將新增連續管鉆機、直驅頂驅、直驅五缸泵、直驅絞車等。”另外,還將推進DBS鉆機在國內規模應用。
除了發展地面設備,宏華集團已經瞄準井下工具和設備。張弭表示,今后進入工程服務和資源開發領域,“是讓設備越來越聰明、好用并產生更大的效益”,滿足老油田二次開發和非常規油氣資源開發需求。他特別指出,“不是為打井而打井,也不是跟用戶競爭,今后,我們既是業主,又是使用者,對新產品,我們是‘第一個吃螃蟹’者,等成熟后再推介給客戶。”
無論是“下海”、“入地”,還是進入工程服務、油氣資源領域,都需要充實的資本做后盾。宏華(中國)投資公司的成立,旨在發揮境內資金“內融外投”,與海外IPO的“外融內投”形成內外聯動。宏華集團目前看重北美頁巖氣市場,其資源開發嘗試或將由此開始。
“在不久的將來,我希望宏華集團是以裝備制造為基礎,有自己的海洋基地、工程技術服務隊伍和油氣田,成為多元化發展的一家民營企業。”張弭表示,“國民油井絕對不是我們的標桿”,宏華要走自己的路,走有中國民營企業特色的路。
新夢想,新起航。宏華集團實現藍圖的那一天,相信整個業界將為之震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