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江漢油田,老石油人們都會想起上世紀70年代初中國腹地展開的那場浩氣長存的石油大會戰。當年,全國石油戰線四分之一的隊伍聚集江漢平原,石油科研院所、石油機械制造工廠整建制地搬遷而來,群龍聚首,精英薈萃,在江漢地區展開了一場非同凡響的石油大會戰。為石油工業的大干快上,高速發展,集結了技術、裝備、人才和隊伍力量,成為“文革”非常時期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40年滄桑巨變,江漢油田早已今非昔比。如今,歷史又翻開了新的一頁。進入“十二五”,面對新一輪產業革命席卷全球,戰略新興產業如雨后春筍般迅速崛起的時代,石油石化企業特別是資源和產業發展后勁乏力的企業,都在眼前這場翻天覆地的現代產業變革浪潮和社會經濟轉型升級挑戰中尋找著自身的發展坐標。此時此刻的江漢油田,早已擺脫了計劃經濟舊體制和傳統產業發展模式的束縛,脫胎換骨,變革成長,為自身開辟出了一條現代能源產業體系建設的康莊大道,其中最令人稱道的當屬石油裝備制造業的蓬勃發展。
經過21世紀頭十年特別是“十一五”的發展,江漢石油裝備制造業總產值已經超過了60億元,與油氣產業并駕齊驅,成為了江漢油田的主營業務。預計經過“十二五”的發展,江漢石油裝備制造業總產值將超過100億元,成為超越油氣主營業務的第一大產業。屆時,江漢石油人將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為中國石油石化工業的可持續發展展現出一幅現代能源產業體系建設的絢麗圖景。我們期待著這一天的到來,也完全有理由相信,這一天一定會到來。江漢石油人將用自己的雙手托起一顆石油石化產業轉型升級發展的“太陽”。
萬丈高樓平地起。“十二五”開局之年,一切都將重新盤點,任重而道遠,擺在江漢石油人面前的擔子是沉重的。
首先,江漢石油裝備制造業究竟向何處去,如何規劃“十二五”及今后一個時期的發展,確定未來的主攻方向,就是擺在江漢石油人面前特別是決策者面前一道很不輕松的戰略難題。說其不輕松,絕非空穴來風,也絕非一般意義的前瞻性內涵,而是指眼下首當其沖面對的現實方位和目標抉擇。一段時間以來,低碳經濟、新能源變革、綠色發展、資源承載、環境治理、生態保護、地區協調、產業鏈競爭、戰略新興產業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建設……等等新名詞、新提法、新話題如雨后春筍般接踵而至,撲面而來,著實令人有點眼花繚亂,目不暇接。與此同時,包括石油石化產業在內的能源產業也成為了全社會乃至世界各國炙手可熱,爭先恐后,競相投資發展的熱門領域。一時間,新能源立國、開辟現代能源產業園區、發展能源新興產業、打造能源裝備制造產業發展基地,“瞄準一流”、“趕超世界”的宏偉藍圖和規劃設想紛至沓來,沖人耳目,誘人心魄,令人心潮澎湃。
面對這一切,人們振奮之余,似乎也多少感覺到了那么一點“刮風”、“跟風”之嫌。此時此刻的江漢石油人卻顯得格外冷靜,在與外界的交往、交流中,給人一種不隨波逐流的腳踏實地感覺,時不時透出一股謹慎、沉穩、深思熟慮的心態表現。筆者也曾參加過江漢石油會戰,深知這些年來,江漢石油裝備制造業一路翻山越嶺,披荊斬棘,走到今天,確實很不容易。進入“十二五”,面對撲面而來的大變革、大調整、大改造、大發展時代潮流,方位和目標的選擇實在太重要了。方位決定方略,方略決定使命,使命昭示未來。看準了方向,江漢石油裝備制造業才能快馬加鞭,繼往開來,長盛不衰。因此,盡管“十二五”規劃早已成熟在胸,江漢石油人仍在舉目四望,謹慎觀察,舉棋揣摩,深思熟慮,用冷思考的眼光審視著撲面而來的一切。
早年的江漢油田,聚集了一批配套發展的石油機械制造工廠,是原石油部重點扶植的石油機械制造業發展基地。年產值30億元的江漢四機廠,上世紀80年代引進美國固井水泥車、修井機、壓裂機組、壓裂泵等先進石油裝備制造技術,成立合資公司,內聯外合,引智借腦,實現了從“跟跑”到“領跑”的技術飛躍,成為江漢油田一塊耀眼的金字招牌。引進美國休斯鉆頭制造技術發展起來的江鉆股份有限公司,近年來加強基礎研究,創建國家級破巖研究中心和實驗室,形成了很強的技術研發實力,相繼推出一系列鉆頭新產品新品種,穩定占領國內市場,出口海外,鉆頭生產量位居全球第一。江漢三機廠生產的大功率天然氣壓縮機,自有一套獨門秘笈,技術水平國際領先,正在做精做強,成龍配套,系列發展之中,如今又趕上了天然氣大發展的好時機,可謂一枝獨秀,躊躇滿志。上世紀70年代中期建成的國內第一家大口徑油氣專用管生產制造廠——沙市鋼管廠也緊隨天然氣大發展和國內油氣管道建設高潮的到來,進入了規模擴張,加速發展的快車道。
一一細細品來,展現在江漢石油人面前的,確實是一派令同行業為之稱道、向往的喜人景象。未來五年乃至今后相當長的一個時期,是江漢石油裝備制造業大顯身手,突飛猛進發展的大好時期。可謂機不可失,時不我待,只要甩開膀子大干就是了。然而,久經市場考驗的江漢石油人卻想得更多更深更遠。因為,他們知道,后金融危機時代是一個強手如林,競爭白熱化,淘汰率極高的時代,盡管市場機遇層出、前景誘人,但也變化多端、變幻莫測。今天的強大,并不代表明天的強大,更不意味著后天的強大。所謂天外有天,強中自有強中手,殺手锏隨時可能出鞘,峰回路轉的奇跡隨時可能出現。面對全球一體化的國內外大市場,面對全產業鏈競爭的新時代,稍有不慎,強勢就會被別人從手中奪走。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究竟鹿死誰手,變數叢生,前景叵測,始終都是一個難以預料的未知世界。令人欣喜的是,居安思危、居安思變的江漢石油人不僅預見到了石油裝備制造業大發展時機的來臨,做好了擴張發展的技術儲備和實力準備,而且深謀遠慮,做好了應對國內外諸多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風險挑戰的心理準備。這正是江漢石油人善于用冷思考眼光審視自己,把握一切,處事不驚,方寸在胸,從容應對的沉穩心態表現。
進入本世紀第二個10年,國際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步伐明顯加快,市場機遇稍縱即逝,國內外石油裝備制造企業都在緊跟時代潮流,爭先恐后,摩拳擦掌,躍躍欲試,均可謂志在必得。且不說國內石油石化領域,北有大慶、遼河,西有西安、成都,東有東營、大港,都在醞釀建立國際一流的石油裝備制造業發展基地;也不說星羅棋布,遍布全國,具有不少獨特優勢的民營企業和地方石油裝備制造廠家見縫插針,伺機而上;更不說擁有大量自主知識產權,資金技術實力雄厚,虎視眈眈,大舉進軍中國市場的國際石油裝備研發巨頭。就說國內軍工、航空、機械、化工、建工等行業的不少重量級裝備制造企業,也紛紛看好能源和石油市場,將目光投向了石油石化裝備制造業。其中不少企業早已涉足石油石化領域,對業內市場的細微末節都了如指掌。如果總產值過萬億、技術實力雄厚、武裝到牙齒的東北裝備制造業大鱷一旦頻頻出起手來,包括江漢石油裝備制造企業在內的所有石油石化裝備制造企業,誰也不可等閑視之。這就是當今中國石油石化裝備制造業面臨的競爭形勢。石油石化行業壟斷經營早已成為了塵封過往的歷史煙云。市場不相信眼淚,也不偏袒任何人。強者為王,適者生存,是市場競爭不變的法則。只有丟掉一切幻想,做好應對市場變化和風險考驗的一切準備,才能緊緊抓住千載難逢的大好歷史機遇,沉穩應對迎面而來的國內外嚴峻挑戰。
如何應對挑戰?該說的話,該講的道理很多。這里只例舉一個發展實例,供有心人思考和借鑒。這就是中國高鐵裝備制造業的跨越式發展。
進入“十二五”開局之年,隨著胡錦濤總書記出訪美國,一個嶄新的名詞繼“石油外交”之后,開始見諸報端和互聯網,這就是中國的“高鐵外交”。“高鐵外交”的背后,正是中國高鐵裝備制造業突飛猛進的跨越式發展。十六大以來的短短幾年時間,中國高鐵就走過了發達國家40年才走完的發展歷程,屢創奇跡,實現了從“追趕”到“引領”的歷史性跨越,使當今中國成為了世界上高鐵系統技術最全、集成能力最強、運營里程最長、運行速度最高、在建規模最大的國家,高鐵技術水平領先世界發達國家10年以上。胡錦濤總書記此次訪美的一項重要成果,就是中國高鐵技術出口美國。中國高鐵的跨越式發展,就連美國總統奧巴馬也感覺到了咄咄逼人的競爭態勢。號稱高鐵故鄉的日本朝野更是一片嘩然,領教到了前所未有的競爭壓力。
中國高鐵“神話”何以出現?關鍵就在于,鐵道系統集中國內外最優秀的人才和智力資源,打破常規,不畏強手,瞄準一流,勇攀高峰,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率先攻克了時速350公里條件下空氣動力學、輪軌關系、車體氣密強度、減振降噪、大斷面車體等一系列世界級重大關鍵技術難題,解決了高鐵線路高平順和高穩定問題及高速列車隧道群高速交會時的安全性和舒適性問題,把世界高鐵運行品質提升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水平和高度,并因此而擁有了全套自主知識產權,成為了高鐵技術水平和發展水平領先世界的國家。
高鐵“神話”的出現,使人再一次感受到了智能的力量,人才的力量,知識產權的力量。后金融危機時代,靠什么競爭取勝?最令人嘆服,最讓競爭對手敬畏的,說到底,還是知識和人才。“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人才輩出,人才脫穎而出,知識橫溢,知識產權噴涌而出的時刻,就是江漢石油裝備制造業跨越式發展的時刻,也是中國石油石化裝備制造業騰空而起,突飛猛進發展的時刻。
每一個石油石化人都翹首企盼這一時刻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