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河曙光油田會戰側記
時間:2020-08-10 11:00
來源:
作者:宮柯

起始于1955的下遼河地區石油勘探,逐年有所發現,進展到1973年底的時候,相繼探明了紅村、于樓、黃金帶、熱合臺、興隆臺等大小不一的10余處儲油構造,原油年產量突破了100萬噸。
從地質圖上看,南北方向延展的遼河凹陷很像一條老黃瓜,早期發現的儲油構造全都分散的東側,西部是一片空白。地質專家們把空白區稱為西斜坡,總面積1200多平方公里,大部分是河流縱橫,地勢低洼,遍布沼澤的蘆葦蕩,素有南大荒之稱,人跡罕至。
1975年解凍前,遼河石油勘探局調集10部鉆機挺進西斜坡甩開鉆探,在將近100公里長的地質剖面上多點出油,其中曙光農場一帶的油氣顯示最好。時任石油化學工業部部長的康世恩認為西斜坡很可能隱藏著一個地質儲量超過10億噸的大型油氣聚集區,有望建成2000萬噸產能的第二個大慶。隨即向國家計委和建委遞交了《關于組織遼河地區與曙光油田會戰的報告》。當年10月份,由沈陽軍區牽頭,調集現役部隊和民兵師總計6萬余人,利用廢棄礦渣修建通向沼澤地的干線公路,拉開了曙光油田會戰的序幕。
當時的石油化學工業部,將開發建設曙光油田的任務交給了大慶石油管理局,要求配備最好的干部、抽調最好的隊伍、攜帶最好的裝備火速向西斜坡集結。1975年12月18日,大慶油田首批派遣10大標桿當中的6支整建制隊伍,總計1200余人,乘坐第一趟專列開赴戰場,受到遼河油田2萬多人的夾道歡迎。1976年1月29日,在曙光農場的稻田地里集合了一萬多人,隆重召開會戰誓師大會。此時還有2天過春節,全體參戰職工放棄休假,散會后立即開工,鉆井、基建、試油、采油各路隊伍全線鋪開,一鼓作氣奮戰了8個月。然而詳探的結果遠沒有預期的樂觀,波云詭譎的地質構造跟滿懷熱望的石油會戰大軍開了一個不大不小的玩笑。
凹陷最北端的高升地區蘊藏的全是粘度極高的稠油,常溫下沒有流動性,開采的難度極大,況且儲油構造面積很小,與相距幾十公里的其他儲油構造并不相連,是一個獨立的儲油孤島。最南面的歡喜嶺地區儲油構造處于繞陽河、大凌河的末梢,大片亙古的沼澤無路可行,短期內難于探明石油儲量,僅能在地勢相對比較高的區域進行有限的鉆探試采。歡喜嶺構造也是一個獨立的油藏,與隔河相望的曙光油田雖然距離很近,但是互不相連。鉆探的結果,破滅了構建第二個大慶的幻想,匆匆而來的會戰隊伍只能在中部地區建設油氣顯示比較好的曙光油田。
曙光油田的地面是勞改農場,到處是稻田地和引水渠,施工的難度不言而喻。地下的油藏形態比較復雜,像掉到地上摔碎的盤子,又被踢了一腳,四分五裂,殘缺不全。油層埋藏的深淺不一,從1000多米到2500多米深盡管都有油氣顯示,但是出產的原油卻有稠有稀,說明是一個階梯狀的地塹,儲油構造形成之后遭到地殼升降運動的多次破壞。初步核實的含油面積大約200平方公里,估算地質儲量僅有1.3億噸。
鑒于預測的油田面積和儲量大幅度縮水,轟轟烈烈開場的曙光會戰不得不于1976年底草草終結。參加會戰的一萬余人,按照100萬噸產能完成了基建任務,當年的實際產油量卻只有設計能力的50%。可謂殺雞用了宰牛刀,造成一定程度的浪費和損失。乘興而來的大慶油田會戰隊伍,少部分劃歸遼河石油勘探局,大部分整建制撤回。此后,石油系統總結經驗教訓,糾正了好大喜功,一哄而上的盲目做法,遵循油氣勘探的客觀規律,科學組織,循序漸進,使后續復雜油氣藏的勘探開發步入了正軌。
盡管曙光會戰沒有取得預期效果,但是仍有積極向好的一面。集中力量的大兵團作戰,快速查明了遼河凹陷的西斜坡具有進一步詳探的前景。大發現的曙光已經露出了地平線,幾年之后相繼探明了高升、曙光、歡喜嶺等一批分散的儲油構造,為遼河油田的總產量突破1000萬噸,做了前期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