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光明院士: 為國探油七十年 (上)
時間:2020-04-01 10:12
來源:
作者:康勝利

在新中國石油工業艱苦創業的里程碑上,鑲嵌著一個響亮的名字——翟光明。如今,在北京六鋪炕的街上,人們經??吹揭晃簧聿母吒叩睦险?,步履沉穩,精神矍鑠,走在去辦公室的路上。沒錯,這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翟光明。外人一定看不出來,翟院士已93歲了。算來,打從北京大學地質系走向大西北,他埋頭為國家勘探石油已近70年了。
輾轉流離求學路
在山水秀麗、茂林修竹的皖南涇縣,有個桃花潭。古代李白的“《贈汪淪》詩:“桃花潭 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就是在此潭邊上寫的。風景雖好,可當不了飯吃。為家小謀生,翟光明的父親到上海金山衛官辦的鹽務所當差。由于丈夫常年在外, 無奈兵荒馬亂,音書阻隔,無依無靠的母親只好回到湖北宜昌的娘家, 有時也投奔各地的親戚。1926年,翟光明就在這飄忽不定的環境里出生了。外祖父去世后,生活由三舅照料。1937年盛夏,不料禍從天降,日本軍隊為進一步侵略中國,8月13日對上海發動進攻,轟炸后燒殺搶掠,即后來史書所稱的“八一三事變”。自那天以后,父親與家庭失聯,再無音訊。母親心急如火燎,和幾位親戚急赴上海,冒著危險四處找尋,看到的只是廢墟和死亡。她哭天無聲哭地無門,只好帶著小光明投奔天津的奶奶,由大伯父照料生活。此前小光明已有一姐一哥,為不拖累家庭,姐姐小小年紀就自己謀生去了。
在宜昌時,翟光明已讀過一年小學。眼下,經濟來源斷了,吃飯都成了問題,何況學費了。急也無法,只能望著校門嘆氣。無奈中,后來事情發生了轉機:翟光明的姑姑在北平協和醫院當護士,期間認識了一位住院名人叫羅木齋。此人可是非尋常之輩,在天津衛那可是大名鼎鼎的人物。羅木齋對姑姑的護理照顧非常滿意,有點感激之情,于是出院時就帶回天津做家庭護士。借這層關系,翟光明進了匯文小學,直到畢業年學費全免。接著經姑姑再次說情,他又進入了羅木齋建立的“木齋中學”。深知此學來之不易,懂事的小光明不敢絲毫懈怠。木齋中學離家很遠,每天要徒步往返近10公里。路遠不怕,最難忍的是饑餓。午間看人家去吃飯,他無飯錢,只能勒一勒腰帶默默忍著。久而久之,一個富家同學主動找他,說我你幫我學習,午飯就跟我一起吧。按現在的話說,知識就是力量,知識就是金錢。當時小光明樂不可支——既有飯吃又能復習,何樂而不為!于是,難題給他講,考試讓他抄。為感謝翟光明,午飯去別墅,不回去時他買午餐也是一式兩份。那同學給他補充物質食糧,他給同學補充知識食糧,小哥倆各取所需,同窗共贏。
一晃三年初中畢業時,姑姑已離開羅家,求學之路又面臨一片迷茫。此前哥哥就因無錢讀書,上唐山做工去了。聽說公立學校收費少,要能試試多好!翟光明想已再無人可求了,沒辦法就打工去。他把想法對堂姐說了。堂姐前幾年就去了北平,在電話局里當接線生。堂姐的回話,讓迷茫中的他看到了一線希望。對,到北平去試試!翟光明只身一人,報考市立第一中學。此舉也應了那句話:若老天關閉了你的一扇門,一定會為你打開一扇窗。發榜下來,不單金榜題名,還名列前茅呢。
總算有學上了,可新問題又來了:住哪兒啊?市立一中地處東城北鑼鼓巷頂北頭,現在北京市第一中學還是原位置,再往北就是如今的二環路。好歹學校離堂姐租房處不遠,堂姐在自己也很困難的條件下,讓堂弟在過道搭一小鋪容身。后來學校解決了翟光明的住宿,大集體房,象征性地收取一點宿費。按說安居后可樂業了,他還是樂不起來,因為依然被饑餓所困擾。日本人占據下的北平,一派蕭條,民不聊生。翟光明的姐姐、哥哥時不時寄一點錢來,供養著弟弟。這個窮學生,有上頓沒下頓。饑腸轆轆時,他就去以讀書抵擋。最愛看的是中外名著,遍覽群書,從中汲取思想和文學的滋養。學校里日本教員教的日語,他特別反感。即使是普通的學生,當亡國奴的滋味也是難以形容的屈辱。
那時北平城有環城鐵路,坐車發生的事使翟光明至今刻骨銘心。一天他在車上,看見個沒挎槍的日本兵上來后,目露兇光睥睨一切,橫著膀子沖撞中國乘客。別看翟光明是個窮學生,骨氣可硬著呢。此時目睹日本鬼子的行徑,舊仇新恨一齊涌上心頭:父親失聯、家破人亡、兄姐受難,背井離鄉。那年在天津日本租界,哥倆曾被日本兵暴打。近日在北平街頭騎車時,又被工廠的日本人痛毆。屢次打你還別問為什么?什么都不為,就是看你們中國人不順眼,想揍你!想到此,翟光明雙目噴射著怒火,接著又如槍似箭刺向日本兵。那家伙見狀竟來勁了,推開人過來撞翟光明。你撞我也撞,翟光明一時間把國仇家恨聚集在膀子上,真想立馬把眼前這個家伙撞死得了。那日本兵一看這中國人不怕他,再四顧滿車的中國人都瞪著他,仿佛都想揍他,頓時便嚇退了,不敢等到要去的地方,見車門一開就趕緊跑了。這70多年前的往事,讓翟老至今講起來還有快感。
說話到了1945年,翟光明這一年高中畢業,日本帝國主義也投降了。歡慶抗戰勝利的游行過后,他必須要想想畢業后的去向了。他想上大學,又不敢想。為什么?一是沒把握,二是一個“錢”字。就此止步去打工,對于一個風華正茂的理想青年來說,又于心不甘。前有車后有轍,何不照方抓藥再找找有無免單的。于是他天天踅摸著墻上告示、街頭報紙,急切地過濾著院校招生消息。終于有一天,翟光明在報紙上看到了希望:北京大學地質系招生,是人們一般不愿報考的冷門,自己容易得手。另外不光免學費,還另發助學金。這下可好了,哥哥也贊成報考試一試。真是“沒有考場外的狀元”,這“試一試”就試出了后來的一位國家院士!
開學前的空檔期,仍是沒有飯轍,饑飽無常。正犯愁呢,社會上舉辦“假期夏令營”,正在招生,翟光明趕緊去登記參加。真不錯,天天有飯吃了。一次外出,他遲到了,為懲罰將他列入到編外隊。這也不要緊,畢竟還管飯啊。可有一天事來了,被蚊蟲叮咬,他上吐下瀉趴下了。大夫看后說是傳染病,隊友聽了都像避瘟神一樣躲著他。帶隊教官過來說,你不能在這里了,趕快出隊!
怎么辦?拖著疲軟病體的翟光明幾乎絕望了。就在此時,又是善良的堂姐趕來了。無錢醫治,堂姐扶著他去了前門外路東的鮮魚口。翟光明知道,那里有原籍的涇縣會館,會幫助在京鄉親排憂解難。會館見其狀可憐,故不嫌棄這個身患傳染病的游子,破例收留了他。他的病愈發嚴重,卻無錢問醫。痛苦時刻,他仰望著高大得仿佛要壓下來的前門樓子發出長嘆:天哪,你真的要置人于死地么?正當翟光明備受疾病煎熬時,宜昌的姐姐急火火趕到了會館。她和堂姐請來一位從協和醫院下來的醫生,經診斷確定弟弟患的是 “黑熱病”。此病必須要打一種針,每針的價格要兩塊錢。彼時“兩塊”非此時“兩塊”,那時一塊錢能買幾十斤面粉。為了保弟弟命,姐倆什么都不顧了,所有能賣的東西都賣了。傾盡一切后,翟光明才沒夭折。小命保住了,入學北大卻延誤了一年。為找飯轍進夏令營,進了后又得了傳染病,似乎太倒霉。說來竟是因禍得福,此話怎講?事后他才知道,這個夏令營是國民黨“三青團”搞的,若是當年不因病被攆出,“文革”中不死也得蛻層皮。
上個世紀四十年代的北大,可沒有現在的富麗堂皇,還在沙灘紅樓。這座紅樓,卻比現在的北大名氣更響。它是“五四運動”的發源地,蔡元培、陳獨秀、李大釗、毛澤東等,都曾在這樓里上班。翟光明住在北大西齋,那是紅樓北邊胡同里的平房。地質系的教授都是領域里振聾發聵的大腕,如講臺上的黃汲清、謝家榮、孫立柱等,后來的中科院院士張文佑,那時才是助教。當時中國還處在進口“美孚”的年代,被外國人譏諷為“貧油國”。不知道別人,反正入學前翟光明連“石油”一詞都沒聽說過。他對地質學概念也不明晰, 只知道搞地質就是跑野外找礦, 像煤礦、 鐵礦、 金礦什么的。即使教授講課,也是沉積學、構造學,不講石油礦藏。離他宿舍不遠,就是北大地質館,翟光明常去。久而久之,他喜歡上了地質學。開始從單純的學費免單、助學金、好找工作的盲目,上升到了潛心學習、立志報國的自覺。因此到了周末,他連北大旁邊的北海公園都很少去。在校期間,翟光明親歷了“反饑餓、 反貪污、 反內戰 ”大游行,還到門頭溝等地做宣傳活動。北平解放,他目睹了解放軍進入北京城和開國大典活動。這個飽嘗舊社會風霜的窮學生,和勞苦大眾人民一道,迎來了新中國的曙光。
投身大西北鍛煉成長
1950年夏,翟光明畢業了。那個年代的就業與現在完全不同,完全是國家按照建設需要統一分配。畢業生信念也不一樣,是堅決聽從祖國召喚,到國家最需要的地方去。這種分配,不征求意見,不提前告知,打起背包就出發。一天,分配通知到了:翟光明、徐旺同學,前往玉門油礦報到。玉門油礦?在哪兒呀?他從沒有聽說過玉門油礦,教授也沒講過。翟光明只記得唐代王之渙的那首《涼州詞》,“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大西北孤寂荒涼的古邊關,難道是那里么?還得說是文化人,一猜就中。
1950 年8 月19 日, 一紙由中央燃料工業部石油管理總局人事處簽署的中國石油有限公司新任職員赴任憑單,遞到了翟光明手中。
他背負著行囊和理想,與同學一道,向遙遠的玉門關出發。自此,翟光明開啟了七十年探油生涯大幕。
新中國成立之初,滿目瘡痍,百廢待興。鐵路只通到西安,從北京出發要走好幾天。玉門油礦發現于上個世紀三十年代,解放初期年產量僅12萬噸,幾十列火車就拉完了。產量就國家的需要而言,猶如“耳挖勺里炒芝麻”,可憐則個!
火車呼哧呼哧到了西安,翟光明住進了西北石油管理局等待搭車。玉門油礦的勘探處在蘭州,而去蘭州必須要等有路過西安的運輸汽車。本來那時汽車就很少,石油上幾個月也不見得有車去。就這樣,兩個月后,翟光明才搭上了西去的貨車。搭車的還有一位年輕的女同志,她不久前與勘探處的青年結婚,這次是前去探親。司機和司助憐香惜玉,讓她坐在駕駛室兩人之間。翟光明可就苦了,坐在裸露的貨車上邊。時值初冬,往西越走越冷。出京時還熱,他不知此行深淺,只穿了單衣。此時寒風刺骨,才知厲害。無奈,只得把能裹身的都裹上,蜷縮在一角。
這是輛國民政府留下的美國“道奇”,也老齡了。走在高低不平的砂石路上,嘎吱嘎吱,顛顛簸簸,100多公里就得停車。吞著風沙,從西安到蘭州,翟光明熬過了四天三夜。
在蘭州市內皋蘭山下的玉門油礦地質勘探處,翟光明報了到。這里的處長是素有盛名的大地質家孫健初。 沒有如今的歡迎會,孫處長也沒單獨找他談話,誰也沒有通常的客套,幾天后就派他跟著老同志,徒步沿祁連山、河西走廊進行野外地質考察。他還是沒有棉衣,把所有的衣服都套上。盡管這樣,出城一上高海拔的烏鞘嶺,就凍得麻木了。這一行地質隊員像“叫花子”,風餐露宿,點上篝火,住破廟,睡山洞,走哪兒住哪兒。這還不算,性命之憂始終困擾著他們。那時這一帶還未實行“土改”,地主依然是地主, “西北王”馬步芳的匪幫十分猖獗。1936年,馬步芳的馬家軍以暴行,致使紅軍西路軍全軍覆沒,并且殘忍的虐待和殺害了數千名紅軍戰俘,很多的男女戰俘生前都受到了非人的折磨。馬家軍的暴行,一直沉重地壓在毛澤東和我軍將領的心上。如果只是戰場上的失敗還不至于如此讓人痛恨,令人發指的暴行是不可寬容的。就在一年前,毛澤東給正在解放大西北的彭德懷下了命令:不能接受馬家軍投降,一定要全部殲滅。
為了保護考察隊,部隊派出一個班戰士同行。那天考察隊剛進了永昌縣一個村莊,就有老鄉上來說:馬家軍燒殺完剛走,你們要是早來一步就全完蛋了!聞得此言,他們無不倒吸一口涼氣。他們撤到一個山谷里,差點遭難的恐懼、單層帳篷的寒風,讓考察隊員誰也睡不著。 夜半時分,他們聽見有馬蹄聲從山上下來,越來越近。解放軍戰士開了槍,大家都緊張極了。后來知道是附近的牧民,大家懸著的心才放下。
就這樣,考察了半年。1951年元旦、春節都是在山里邊過的。完成任務回返蘭州時,翟光明他們人人蓬頭垢面,滿身的虱子。那個年月的艱辛,現在的一般年輕人是難以相信的。
這次地質考察,收獲頗豐。孫健初處長很高興,除了慰勉,還專門找翟光明談了話。大概孫處長看出了這是棵好苗子,看了他的《河西走廊地區地質調查報告》后再找他,悉心幫助分析,指出哪些正確哪些有問題,并鼓勵他努力鉆研地質科學,將來為國家找油多做貢獻。對于孫健初的器重和關愛,翟光明感到非常溫暖。不久,西管局調翟光明赴陜北四郎廟,參加那里的鉆井工作。
他在陜北四郎廟工作了兩年多時間,在那里結識了老地質家陳賁等前輩。四郎廟條件雖然很艱苦,但是利用盡可能的空閑時間,自學了陳賁給的大量英文資料,包括鉆井、測井、錄井等專業書籍和文獻,還有自己購買從北京、西安等地新華書店郵來的專業書籍。
四郎廟地處陜北高原,旱天土層堅硬如石,雨天泥濘不堪,環境惡劣。鉆井現場分別是鉆井隊和地質隊。翟光明是地質的,住在井位旁邊的簡陋板房里。經常沒飯吃、工作累這些他都不怕,最急人的是工作職責如分析砂樣、油層層位、礦物成分等石油地質內容,學校里沒學過。如今回想起來,翟光明說必須要感謝當時的西管局總地質師陳賁。陳賁去美國油田實習過,回國時不帶別的,只帶回很多石油地質學專業書。或許他知道翟光明的困擾,所以每次從西安來井隊,總要給他帶來幾本?!兜叵碌刭|學》、《油層物理》、《電測井》等等,這些書可是雪中炭及時雨,讓翟光明如獲至寶,沒日沒夜啃讀起來。美國人開發油田早,因此怎么認識的怎么做的,講得頭頭是道。只看還不過癮,他還把這些英文書籍里的重要章節譯成中文抄寫成冊。日后,這些冊子西管局都拿走了。
翟光明在艱苦和孤寂的四郎廟,大部分時間蹲在井上,對每一口井、每一道工序和巖屑情況都認真記錄和消化, 潛心研究井下油氣地質特征。在這里,他首創了國內測井新方法—— “熒光錄井法”、“染色分析法”、“百分比錄井法”。
返回西安不久,翟光明就被派到北京參加了石油管理總局舉辦的地質工作總結研習班。各地石油地質單位都是拿著資料本子匯報發言,輪到西北石油管理局的翟光明了,只見他拿出了一幅大圖。原來,為了匯報更明晰,他把自己首創的測井法繪成圖帶來了。整個研習班這是唯一的。此舉引起了各級領導和專家的極大興趣和重視,一時間大家都對這個小伙子刮目相看。研習班結束時評選甲乙丙三個等級先進榮譽,甲等空缺,乙等只有兩位,翟光明即為之一。喜訊傳回西安局里,局長康世恩高興了。翟光明一回去,康世恩就親切地接見了他。表揚加鼓勵,讓翟光明激動了一下子。跟著,康局長又說道:總局定了,你馬上到玉門去?。ㄎ赐辏?/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