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中的四川尋油路
時間:2019-08-24 11:21
來源:
作者:馬鎮

當我們看到這幅群 裸 圖 時, 你 就 不 能不為畫面強烈 的 動 感 所 激 動。 灘過了,船翻了,一群赤裸的漢 子,數條橫亙江中的木船,在高 亢的川江號子中從激流里撈起一 根沉重的鉆井套管。就這樣從重 慶出發,逆嘉陵江,入渠江,進 峽谷,闖險灘,向著巴山深處的 石油井位破浪而行。此時,七十 余萬中國軍隊與日寇的戰略會戰 正在上海激烈地進行著,巴山蜀 水間的號子不正是另一個戰場的 吶喊。
照片上的故事
那就講講 照片上的故事 吧。紅軍攻占 延長后,嚴爽 留在解放區, 在永坪鉆井的 董蔚翹撤回了 南京。翁文灝已到南京主持資源 委員會,對董蔚翹安慰一番,給 了他三個月的探親假。他在東北 的家早已被日寇占領,因為不愿 做亡國奴才流亡北平投奔翁文灝 的,現在只好到北平尋友寄情。 假期未滿他便被翁文灝召回 報到。回南京后才知,陜北先后 打出的七口井僅兩口出油,勘探 的不成功使翁文灝把找油的希望 轉向四川,命董蔚翹參加四川油 礦的籌備工作。四川油礦的勘探 分為巴縣、達縣兩部,董蔚翹被 任命為達縣礦區主任。
四川是我國最早發現石油天 然氣的地方,辛亥革命后,中外 許多地質家對四川的地質做過考 察,對這里的油氣資源充滿希望。 早在勘探陜北油礦之初,翁文灝 已做出了勘探四川石油的計劃, 陜北勘探的失敗促進了計劃的實 施,派員到德國訂購了四套 1,200 米旋轉式石油鉆機。 隨著日軍發動侵華全面戰爭 的跡象越來越明顯,四川油礦加 緊了籌備工作。或許是開發工作 過于倉促,從一開始便命運多舛。 1936 年 4 月,德國開始發貨。
7 月, 部分設備到上海港,董蔚翹隨油 礦勘探處處長王擏到上海接貨, 雇用民生公司運至重慶。再到的 設備,由于枯水季節無法行船, 放到宜昌待來年再運。翁文灝心 急如焚,但也無奈。 最后一批設備到岸時,中日 已經全面開戰,日軍進攻上海, 長江滬渝航線中斷,到港設備只 好轉運香港,經粵漢公路到漢口, 再從漢口上船入川。不料,在從 廣州轉運漢口途中遭遇敵機轟炸, 丟失了十九件設備。這批貨是鉆 機最重要的動力設備,丟失了兩 臺,只好先裝配兩臺投入使用。這是我國第一次使用現代化的旋 轉鉆機鉆探成功的首口油井。遺 憾的是沒有獲得原油,而當時的 技術又無法有效利用天然氣。 達縣在巴山深處,山深林密, 無路通車。
井位是地質家潘鐘祥 確定的。董蔚翹去看井位,從重 慶先搭船走長江到萬縣,然后乘 汽車到梁山,公路中止,只好雇 滑竿被人抬到達縣。井位在一個 叫石梯坎的地方,有渠江相通, 設備運輸選擇水運是唯一的辦法, 但上岸后還有十余公里的羊腸小 道,需筑路才能通行。此行正值 川東大旱,饑民流走,餓殍遍野, 無人埋葬,令董蔚翹哀傷不已。 日寇猖獗,只有百倍努力驅趕賊 寇,才能改變這悲慘的現實。董 蔚翹決心披荊斬棘盡快將設備搬 運到井場,開鉆探油。 1937 年 8 月,存放在重慶的 四百噸鉆井設備開始向達縣啟運。 運輸極為艱難。油礦勘探處雇木 船 20 余艘,先沿嘉陵江逆行至合 川入渠江,河谷漸深,正值雨季, 暗礁灘險,船重水急,纖夫雖裸 身牽纖,仍難以把握,過灘時常 有船觸礁翻入江中,于是停船打 撈,竟無一損失。
10 月,鉆井設備陸續運抵石 梯坎,但從碼頭到井場十余公里 的山路還沒有修好。董蔚翹指揮 民工奮力搶筑,至 1938 年開春 才修好道路,將設備運抵井場。 下面的事情就叫董蔚翹糾結 了,甚至有些痛苦。鉆機安裝完 畢后便等待上級的開鉆命令,卻 久等不來。至八月,等到的是翁 文灝命令達縣礦區停止鉆探,所 有員工撤到重慶。原來由于巴 一井始終沒有出油,達縣地質 情況也不理想,面對急迫的抗 戰需油形勢,翁文灝認為甘肅 玉門石油有更大的希望 , 決定 排除萬難開發玉門油礦,將資源 委員會有限的人力財力轉移到玉 門。既然將生命交給了石油,還 有什么可苦惱的呢?或許石油河 比渠江還要動人呢。董蔚翹又奔 赴了新的戰場。
先生生平
蔚翹先生是中國石油工業拓 荒時期傳奇性的開拓者,作為鉆 井工程最早的技術人員,在民國 時期參加了陜北、四川、玉門、臺 灣油礦的鉆采工作,他的石油生涯 就是中國早期石油鉆井工程史。 1942 年 5 月,董蔚翹作為玉 門油礦鉆井主管被甘肅油礦局選 派赴美攻讀石油鉆采工程。1944 年 8 月學成回國。一年后,日本 戰敗投降,董蔚翹被派往東北參 加錦西煤煉油廠、錦西煉油廠、 阜新煤礦等日產接收工作。半年 后,中國石油總公司成立,他被 任命為玉門油礦礦長之職,遂重 返油礦。 董蔚翹任礦長期間,礦場在 他的領導下,管理、技術、設備 都得到了飛躍式的提升,勘探區 域逐年擴大,1948 年原油產量達 到民國時期的最高峰 77,920 余 噸,同時培養了一批寶貴的鉆采 技術人才和一支技術熟練的工人 隊伍,為未來中國石油工業的騰 飛打下了更加堅實的基礎。
1948 年 5 月,董蔚翹赴臺出 任臺灣油礦勘探處處長。接任時, 臺灣石油前景極不樂觀,多數人 認為日占領時勘探沒有大的收獲, 加之缺少資金,物資缺乏,再繼 續下去無甚希望。但董蔚翹堅持 臺灣有油的看法,努力開拓,使 勘探處的工作堅持下去。 中國大陸解放后,以留滯臺 灣的玉門老油人為骨干成立了臺 灣“中國石油公司”,金開英任 總經理,董蔚翹任協理(副總經 理)兼勘探處處長。1954 年卸任 處長,專職石油探采的協理,為 臺灣石油工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 的貢獻。 1981 年 2 月 23 日凌晨,董 蔚翹在臺北寓所去世,享年 79 歲。安葬于苗栗出磺坑礦場山 麓,那是他來臺時艱難奮斗過的 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