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部長宋振明: 大起大落 不改初心 (上)
時間:2016-12-27 14:44
來源:
作者:康勝利
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石油工程第一師官兵中,后來擔任職務最高的是石油工業部部長宋振明,但起伏最大、坎坷最大的也非他莫屬。幾十年前那次舉國震驚的“渤二”事件,至今還記憶于許多人的心底。1979 年 11 月 25 日 凌 晨, 石油工業部海洋石油勘探局“渤海二號”鉆井船在拖航移位過程中,遇十級大風翻沉,局鉆井處處長康于義等七十二位同志犧牲。事故消息隨著電波迅速遍及海內外。1980 年 8 月,由全國總工會和國家有關部門組成的調查組對“渤二”翻沉事故的調查結束時,認為這是一起責任事故。當月 25 日,中央書記處、國務院舉行聯席會議,決定解除石油工業部部長宋振明的部長職務。副總理康世恩同志列席了會議。他因主管石油工業也受到牽連,會議決定給予記大過處分。受到此次事故牽連的還有其他一些人。1990 年 6 月 13 日,64 歲的宋振明同志在大慶逝世。宋振明同志病重住院期間,黨中央和國務院有關部門負責同志受委托向他轉達了黨中央、國務院領導同志的慰問,并囑托有關部門對他進行全力搶救。宋振明同志逝世后,遺體在大慶火化,骨灰部分撒在大慶油田,部分安放在八寶山革命公墓骨灰堂一室正面。黨和國家領導人江澤民、 李鵬、李先念、姚依林、宋平、李瑞環、王震等送了花圈;中顧委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中共中央組織部和河北省館陶縣委、縣政府也都送了花圈。姚依林、宋平、李瑞環、王震等中央領導同志參加了宋振明同志骨灰安放儀式。蓋 棺 論 定, 對 于 一 位 飽 受 爭議的人物,組織上最終是這樣評價的——宋振明同志在石油部門工作38 年,參加過我國第一個石油基地玉門油礦的建設,參加和領導過著名的大慶石油會戰,是建設和發展大慶油田的領導人之一,是我國石油戰線上的一位優秀的領導干部。他為新中國石油工業的發展,嘔心瀝血,艱苦奮斗,付出了畢生的精力,建立了不可磨滅的業績。在大慶石油會戰期間,宋振明同志常年在第一線組織指揮生產建設,親身實踐并身體力行“三老四嚴”、“四個一樣”的優良作風,培養“鐵人”式的職工隊伍。十年內亂期間,宋振明同志橫遭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的殘酷迫害, 蒙受了極大的冤屈。 他針鋒相對,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進行了頑強的斗爭。在當時油田生產和管理受到嚴重破壞的情況下, 他頂著各種壓力,組織開展地下情況大調查,集中群眾智慧,采取堅決措施,扭轉了油田產量下降的被動局面,隨后又組織干部和職工,制訂和實施了原油年產量上五千萬噸、穩產十年的規劃方案,為大慶油田的持續穩產高產,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宋振明同志在主持石油部全面工作期間,帶病行程數萬里,走遍了全國大小油田,深入調查研究,依靠廣大職工的積極性,努力克服各種困難,使我國原油年產量突破一億噸,進入了世界主要產油國家的行列。在主持中國石油開發公司工作期間,他按照國務院確定的方針,積極探討南方陸上石油對外合作方式和途徑, 做了大量的開拓性工作。實事求是的評價,足以告慰宋振明同志的在天之靈。為堅定的信念終生奮斗的這位老石油師人,當之無愧。1926 年,宋振明同志生于河北省館陶縣一個貧農家庭。1938 年參加山東筑先抗日縱隊;曾任八路軍129 師旅宣傳員、指導員; 1942 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4 年入抗日軍政大學 7 分校學習;后任陜甘寧邊區關中軍分區營教導員、 黨委書記、獨立團政治處主任、安康軍分區干部部副部長;參加了百團大戰和扶郿戰役。轉入石油戰線乃至以后,他先后任石油工程第一師三團代政委、玉門礦務局運輸處處長、采油廠廠長、大慶石油會戰指揮部副指揮、大慶油田黨委書記、石油化工部副部長、石油工業部部長、國家能源委員會副主任、中原油田會戰領導小組組長等職。他是中國共產黨第十屆、 第十一屆全國代表大會代表,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斯人已去,風范長存。盡管宋振明頭上有如此之多的頭銜與光環,無不值得一書,但我想還是追尋著他的人生足跡,從其石油師的經歷說起。鑄劍為犁轉入石油戰線1952 年,為加強新中國石油工業建設,毛澤東主席命令,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九軍第五十七師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石油工程第一師。當時駐扎在在陜西漢中的該部立即進行了動員部署。師黨委召開黨委擴大會議,師政委、黨委書記張文彬主持。參加會議的師黨委委員有師長張復振、副師長張濤、張忠良,政治部副主任秦峰等,除了原五十七師各團的領導,還有陜西省軍區獨立第十三團團長王有常,代政委宋振明。原來,按照中央軍委部署,獨立第十三團正式隸屬第五十七師,編為石油工程第一師第三團。該團按照部隊分工,任務是汽車駕駛。當時,全團擁有 9 個步兵連、3 個機炮連、1 個迫炮連、一個警通連,共計 1,658 人,其中共產黨員 299人,青年團員 454 人。就這些拿槍桿子的人,要開始掌握一門對他們來說的新奇技術。隆隆的汽車轟鳴,打破了漢中盆地多日來的恬靜。為了三團的汽車駕駛培訓,西北石油管理局從蘭州調集 40 多臺大卡車,并派來李譽柱、鄭浩等數十名教練員。望不到頭的車隊發著震耳的吼聲,鋼鐵長龍一路風塵進入漢中。老百姓瞪大了眼睛,被這從未見過的場面所震撼,石油師戰士們歡呼雀躍。宋振明也很激動,走上石油戰線的這一天終于來到了!1952 年 10 月 28 日 上 午, 天高云淡,金風送爽,開學典禮在三團隆重舉行。宋振明代政委、王有常團長陪同張復振師長登上檢閱臺,宣布中國人民解放軍石油工程第一師命令。命令說: “為響應毛主席號召,加強現代化的工業建設,來反對美帝國主義的侵略,捍衛祖國安全,為東亞與世界持久和平,毛主席已命令我師全部轉入石油工業建設。為了完成這一重大任務,我全體同志均急需掌握與熟練各種技術,為現代化的工業建設而奮斗。根據我師的今后任務,決定三團全部學習駕駛汽車。”莊嚴的命令,神圣的使命,鼓舞了宋振明和全團指戰員。接受師命令后,團里又進一步做了分工。宋振明負責駕駛培訓,王有常負責西北運輸線上的設施基建工作。宋振明高高的身材,典型的北方漢子,當了團政治處主任時才 20出頭。他有文化,又勤奮好學,思維敏捷,談吐幽默。多么枯燥的話,從他的口中一過,往往就變得有滋有味,風趣橫生。因此,他這個政委的話,干部戰士都愛聽。當時汽車還很稀罕,是被人們仰視的神奇的龐然大物。土生土長的戰士駕駛它,是多么困難而又令人神往的事啊。特別是團里很多戰士,在此之前連汽車還沒坐過,現在立刻要學駕駛,別提那個興奮勁了。指戰員們文化水平有限,可對學習駕駛汽車的重要意義認識得可不淺。政委不知講過多少次了,石油是工業巨人的血液,石油運輸線就是大血管。毛主席命令我們學汽車,是我們最大的光榮。再苦再難也難不倒我們,握槍桿子的手,一定能握好方向盤。在這種精神的支配下,指戰員們創造了奇跡。那時學駕駛可沒有條件優越的駕校,教練車又太少,平均每臺車竟配上 30 名學員之多。僧多粥少,每人每天實際操作時間,只好不得超過 10 分鐘。學員們特別珍惜這點有限的時間, 不能上車就模擬練習,簡直都著了迷,睡夢中還在練加減檔,抓住戰友的胳膊用力扳。那些天里,勞累伴隨著宋振明政委,從晨曦到落日。部隊都睡了,宋振明辦公室的燈光卻常常是亮到后半夜。作為政委,他深知自己身上的擔子有多重。如此之大的駕駛培訓場面,不亞于一場戰斗。師黨委把這個任務交給自己,是對自己莫大的信任。人員、生活、設備、學習、 安全, 哪一點都必須考慮周全。寧可不吃不睡, 也不能出任何紕漏。在宋振明政委的領導下,戰士們勤學苦練,全團參加駕駛培訓的1285 名同志,有 1,226 名一次考取了駕駛執照。這一優異成績,讓政委笑出了聲。當初抱有“這些握槍桿子的手,握方向盤行嗎”疑慮的地方上的人,此時也向政委和戰士們伸出大拇指,“你們這些扛槍桿的人在這么短的時間里就掌握了方向盤。到底是石油師,真了不起!”他們那里知道,指戰員們付出了多少辛苦心血,宋振明政委為此經歷了多少不眠之夜。參加中國石油運輸史上著名的“原油東運”原油東運計劃,是指要把玉門油礦生產的原油,經酒泉、張掖、武威,全程 622 公里,用汽車運至蘭州打柴溝火車站,然后裝上火車運往煉油廠。 在舊中國, 我國石油采、煉的布局極不合理,煉廠大都建在遠距油礦的東部沿海地區,原油靠外國進口。當然,這是為帝國主義利益服務的。解放后,玉門油礦生產有了很大的發展,而在這一地區一時又無力建設大型煉油廠。為解燃眉之急,國家決定采取長途運輸的方法,充分發揮沿海地區老煉廠的作用,生產國防、經濟建設和民用油品,以節省國家為進口油品而花費的巨額外匯。團長王有常與政委宋振明分工不同,他負責的基建任務。分工后,王有常就立即帶領營教導員張會智、副營長陳家勝等 60 多位排以上干部前往蘭州,與石油運銷公司的同志共同籌建原油東運基建工作,為原油東運做準備。王團長是山西靈石人,貧農出身,1937 年參加了抗日武裝“決死隊”。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剿匪戰斗中, 他多次立功也多次負傷。在石油戰線,他又與宋振明政委搭檔, 書寫了石油師三團的輝煌篇章。一切為了早日完成基建任務,早日開始原油東運。千里運輸線,要途經茫茫戈壁、沙漠、河西走廊,還要翻越氧氣稀薄的烏鞘嶺。這一帶氣候惡劣,人煙稀少。每逢冬季,寒風刺骨,滴水成冰,老天爺恨不得一下把人凍死。春季來臨,這里沒有鳥語花香,常常是狂風怒吼,挾沙裹石。面對惡劣的自然環境,王有常團長知道,政委那邊千余名運輸戰士已整裝待發。那段時間,團長和政委經常溝通情況,通報經驗教訓,互相激勵。為了早日建設好原油運輸線,王有常團長特別注意同石油企業籌備原油東運的同志們密切合作,并帶領石油師三團的官兵不畏艱險,吃苦耐勞,把戰爭年代的那股不怕苦的精神,發揚光大。不懼環境險惡,他們認真踏勘路況,努力熟悉建筑業務知識,踏遍了沿途每一個路段。在 康 世 恩、 楊 拯 民、 張 復 振等領導和幫助下,各項基建任務逐一得到落實,在半年多的時間里就做好了東運的準備工作。他們接車503 輛并安裝了油罐和相應的裝卸設施;對沿途 147 座橋梁、720 個涵洞及路面進行了修整加固;新建、擴建了沿途運輸食宿站、停車場和修車設施。剛剛轉入石油戰線,宋振明、王有常就率領石油師三團,打了個大勝仗。迎著肅北傳來的捷報,駐扎在陜南的石油師三團指戰員駕駛著汽車,揮師西進,兵發酒泉,與運銷公司部分職工會合,組建了玉門礦務局酒泉運輸處。1953 年 11 月 1 日,原油東運試運典禮在玉門油礦舉行。石油管理總局局長康世恩興高采烈地為典禮剪彩。石油師師長、玉門礦務局第一副局長張復振、蘇聯專家莫謝耶夫先后講了話。大雪紛飛,朔風凜冽。車陣一眼望不到邊。祁連山下,筑成一幅撼人心魄的出征圖。宋振明昂首挺胸,肅立在隊伍前面。一聲令下,似山洪、似風暴,滿載著原油的 790 臺油罐卡車,一齊狂吼,地動山搖。傾刻之間,大戈壁上,鐵流滾滾,不見盡頭。這次中國石油工業史上著名的“原油東運”,開創了新中國石油汽車運輸事業的新局面。 解放初期,我國石油運輸仍相當落后,石油師三團的到來,迅速壯大了石油運輸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