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的專列緩緩駛入薩爾圖車站。時隔14 年,鄧小平同志再次踏上大慶的土地分外高興。他說:“十幾年沒來了,大慶變化很大!”他下車后沒有休息,立即在陳烈民的陪同下進行視察。上午,他風塵仆仆地一口氣參觀了地宮、采油六部喇二聯合站、采油一部6—17 井和鐵人展覽館。
故地重游,鄧小平同志興致勃勃。一到地宮,就說:“這是老地方,我來過。”他仔細地聽著講解,不時提出詢問。他對采油廠堅守電崗的女工說:“這勞動可不輕啊!整天站著。”他還翻看當班工作記錄囑咐說:“這可不能出差錯啊!”在展覽館,鄧小平同志參觀老職工幫助新來職工的圖片, 還以濃重的四川口音念了解說詞中老工人的一句話:兩肋插刀學秦瓊,闖蕩江湖交朋友。念完自己也情不自禁地笑了。中午,鄧小平同志一行來到機關二號院,800 多名職工、干部在那里迎接。鄧小平同志走到為排除生產故障觸電失去雙臂、雙腳大筋也被電流擊斷、十幾年來用嘴叼著筆堅持搞科研設計的勞模耿玉亭面前,深情地問道:“不容易啊,你的身體怎樣?”大家想和鄧小平同志照相,他高興地連聲說“好,好”。
午飯時,鄧小平同志特意把陳烈民叫到身邊,然后舉起酒杯向在場的同志們提議:為大慶干杯!席間,鄧小平同志又問陳烈民會不會喝酒,陳烈民看老人家此時興致很高,就說能喝一點。鄧小平同志馬上端起杯子,“來,干一杯!”說罷一碰,一飲而盡。放下酒杯,他關切地對陳烈民說:“你要吃好,陪客人吃不飽。”這溫暖的話語,讓陳烈民心里熱乎乎的。他向鄧小平同志匯報了大慶職工同四人幫斗爭的情況,鄧小平同志聽后贊揚道:“知道,你們斗得不錯。你們這支隊伍好,年輕。”
下午陳烈民陪同鄧小平同志一行,先后來到供應指揮部的薩爾圖倉庫、田農副產品展覽館等地視察。小平同志饒有興趣地觀看了保管員的蒙眼操作表演,對職工的過硬基本功給予了高度的評價。他還對職工生產的重達40 斤的大南瓜贊不絕口,告訴工作人員這個瓜要留種。小平同志一路看一路說,對大慶經過艱苦奮斗取得的成果十分贊賞。他要求油田要改革開放,引進國外先進技術;他還強調要改造“干打壘”,說產量已上5,000萬噸了,職工生活應該改善了,要蓋樓房,不然職工就不會安心工作。鄧小平同志一行當晚近6 點才登上火車離開大慶油田。臨別時,他語重心長地囑咐陳烈民:“要把大慶建成美麗的油田。”是啊,在那極端困難的特殊歲月里,大慶石油職工靠艱苦奮斗的精神和毅力,先國后家,先生產后生活,睡地窩子、干打壘,人拉肩扛,革命加拼命,建成了世界級的大油田。石油職工和家屬的生活也要隨著生產的發展、社會的進步而提高,該是改善的時候了。送走了鄧小平同志,陳烈民立即向部黨組作了匯報。除落實鄧小平同志的其他指示外,在余秋里、康世恩等領導的支持下,建設美麗油田之事從此提上日程。經過幾十年的建設,大慶人以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使一座美麗的石油城在亙古的草原上拔地而起。
今天,高樓大廈鱗次櫛比,通衢大道平坦寬闊,從艱難困苦的會戰奮斗中走過來的老石油人和他們的子孫,理應與當代生活同步。
諸多困難,迎難而上
在擔任大慶市委書記、大慶石油管理局黨委書記后,他與班子成員一道,堅定不移地貫徹執行黨中央和國務院的各項方針政策和戰略部署,勇于承擔重任,面對諸多困難,迎難而上,使大慶油田原油產量實現年產5,000 萬噸持續穩產,在中國石油工業史上書寫了輝煌的一筆。
1978 年,大慶原油產量創造了歷史最高水平。這是大慶油田原油持續高產穩產5,000 萬噸以上的第三年。陳烈民不滿足于三年、五年的穩產,而要持續高產穩產十年、再十年。他說:“ 大慶油田要靠二十年來建設起來的強大物質基礎,充分發揮現有技術設備潛力,艱苦奮斗,自力更生,加快油田現代化。”
1980 年5 月30 日, 大慶石油會戰二十周年大會上,陳烈民作了《堅持“兩論”起家基本功,為加快大慶油田現代化建設而奮斗》的工作報告,提出“高產5,000 萬,穩產再10 年”的宏偉目標,為后來大慶油田實現原油5,000 萬噸以上高產穩產連續27 年奠定了基礎。在大慶油田年產原油5,000 萬噸以上穩產10 年時,他對大慶油田的未來發展提出了新的目標:“擺在大慶油田第一位的是多找油、多出油。有石油和天然氣才有石油化工,才能加快經濟發展。要解放思想,再找一個大慶油田,穩產再十年。”晚年的陳烈民經常說:“我經歷了大慶油田開發的全過程,與油田的干部、技術人員、工人、家屬共享過勝利的喜悅,共同遭受過十年浩劫的災難,我對大慶油田的一井一站及廣大干部群眾懷有深深的感情。大慶油田的前進和發展,靠的是黨中央的親切關懷,靠的是全國人民和人民解放軍的大力支援,靠的是大慶油田廣大干部群眾的艱苦奮斗。大慶油田的一切成績,歸功于黨、歸功于人民,我只是做了一些應該做的工作。”當年,余秋里曾經如此叮囑陳烈民:“大慶需要你,你就在大慶堅守崗位,死了也要埋在大慶。”為了這句話,陳烈民鞠躬盡瘁,奮斗不已。年輕時滿頭黑發來到大慶,離開時白發蒼蒼,一身疾病,中風偏癱坐著輪椅離開大慶到北京治病,但他始終牽掛著大慶油田,大慶油田的發展與進步、興衰與榮辱時時牽動著他的心。
再回大慶,列車緣分
1996 年夏,一列綠皮火車從北京出發,朝松遼大平原呼嘯而去。列車上,載有近30 位老石油師人,由張文彬老政委率領,有陳烈民等老領導,我有幸跟隨在其中。此去為召開《石油師人》系列叢書編委會,研究如何做好這套書籍的撰寫工作。這是陳烈民離開大慶后第一次回來。
20 年前在這列火車上,陳烈民老部長對我的關心和教誨,如昨天一樣清晰,仍浮現在眼前。1993 年我轉到剛剛成立的石油文聯,久聞陳烈民大名,卻無緣結識。1995 年的一天,文聯副主席張福錄對我說,陳烈民老部長看了你寫的《中國石油師》紀實文學,說你對石油師和石油創業者有感情、有研究,讓我找你參與撰寫一套書。聽了這話,我很激動。1993 年,我在《地火》雜志發了那篇紀實文學,純粹是出于對石油師和石油創業者的由衷敬仰。沒想到,由此文開始,我與石油師人結緣。
不久,以張文彬為首的原石油師老同志聚集起來,在石景山的太陽島賓館開了幾天會。這次開會,我第一次見到了陳烈民老部長。陳烈民當時坐在輪椅上,滿頭銀發,臉色白凈紅潤,思路清晰,說話沒有陜西口音但有些顫抖。見到我握了手,詢問了工作和寫作那篇文章的情況,并說相信你能繼續寫好。此次在赴大慶的列車上,我到老部長的車廂去看望。老部長興致很高地跟我聊天,問這問那。交談中,他問我說小康哪年入的黨啊?一時我無言以對,我說還不是黨員呢。老部長一愣,可能心里想不會吧。也許他覺得一個黨員的標準就應該是眼前這小伙兒的樣子。他認為我在開玩笑,還用疑惑的眼神看著我,也不笑,一臉嚴肅的表情。我補充說,年輕時就寫過申請書,一直未入上。后來,又寫過多次思想匯報,人家不理茬。調入文聯后,又寫過。
此時老部長聽我說完了,立刻說你去把張福錄叫來!張福錄是原石油師的小鬼,曾任過中石油管道局局長,當時作為常務副主席主持石油文聯日常工作。張福錄不敢怠慢,馬上來到。老部長對張福錄認真地說,小康入黨的事文聯要負責,回去就辦!他說的“回去”,就是這次大慶編委會后回京就解決。其實老部長有所不知,我的人事工資關系在北京中國石油總部,文聯秘書處機構那時掛靠在位于河北省廊坊的石油管道局,大多數文聯工作人員人事、黨組織的關系是那里的。對于我的入黨問題,張福錄鞭長莫及。陳烈民交辦的任務,張福錄創造條件也必須要執行。此次列車談話時,我還不知道,后來文聯去我關系所在的掛靠部門思想政治工作部查詢,有關同志回答說他的申請匯報材料都找不著了。原來自己滾燙的熱臉,貼了冷屁股,什么申請書、思想匯報,早就被人家撇了。經過與中石油機關黨委協商,決定我的入黨問題在石油管道局解決,然后轉回北京總部。照此,文聯為我指定了培養人、介紹人。
前者是石油文聯副秘書長,原《石油管道報》社長郭亮,后者為石油文聯組聯部副主任、報告文學作家肖復華。肖復華是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支邊到青海的老三屆北京知青,前幾年才從青海油田調到管道局。他心情爽直,著作頗豐,與其兄肖復興同道成為我國為數不多的國家級兄弟作家。天有不測風云,肖兄不幸于2011 年病逝。英年早逝,惜哉痛哉!此為后話。關系確定后,兩人多次找我談話。經過考驗考察,1997 年在廊坊開會入黨。一年后黨支部全體通過,報石油管道局黨委批準轉正。這時我已年逾不惑。在人生的旅途上,有多少歧路使人迷茫,幸運的話,會偶遇智者來指點迷津。我自認為是幸運者。從這個角度說,引導、培養、介紹我入黨的,正是尊敬的陳烈民老部長。
艱苦奮斗 奉獻一生
言歸正傳。到1993 年12 月離休前,陳烈民老部長在大慶奮斗了30 多個年頭,對大慶油田的發展,他十分欣慰;對艱苦奮斗精神,他念念不忘。離休后,老部長遞給每一位來訪者的名片上,印的頭銜只有一個:中國共產黨黨員。半身不遂的陳老堅持用左手寫字,寫得最多的兩個字就是:奮斗。記得有一次在陳老家,他把自己的左手書寫的一幅“奮斗”書法送給我,還諄諄囑咐我:“艱苦奮斗是那個時代的需要,今后在新的時期也依然需要。天上不會掉餡餅,社會的發展是無止境的,一百年后還需要艱苦奮斗!”
2013 年7 月1 日,中國共產黨黨員陳烈民,永遠離開了他畢生為之奮斗的祖國石油事業和他所摯愛的石油人。《人民日報》刊發了陳烈民同志逝世的《訃告》:原石油工業部黨組副書記、副部長,黑龍江省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陳烈民同志,因病醫治無效, 于2013 年7 月1 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7 歲。黨和國家領導人習近平、李克強、張德江、劉云山、王岐山,原黨和國家領導人胡錦濤、朱镕基等,分別以不同方式對陳烈民同志的逝世表示哀悼,向其家人表示深切慰問。在八寶山革命公墓禮堂為陳烈民送別時,一位來自大慶油田的老石油熱淚縱橫:“陳老部長的一生真正是為油奮斗、為油拼搏、為油奉獻一生。他把熱血與生命都獻給了大慶油田、獻給了祖國的石油事業,我們永遠想念他。”言畢泣不成聲。“少年投身革命為石油強國忠貞奮斗一世,斯人奉獻大慶鑄鐵人精神耿介流芳千秋。”一位老領導手書的挽聯,高度概括了老石油師人陳烈民同志的一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