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一口石油井誕生始末(下)
時間:2016-01-22 09:34
來源:
作者:songxinyuan

唐廷樞主持修建的中國第一條鐵路唐胥鐵路開通。唐廷樞前排左二,李鴻章左四
正式合同是在臺灣簽署的,在合同的第六條寫道:“簡時等到臺所有開井取油等工夫,務須自盡其力,認真辦理,不得無故曠工,一切須與中國地方官委員妥為商酌。所用學徒、工匠人等,并應盡力教導;如有不遵,告知委員分別責罰,不得凌辱。”可以看出,簡時等美國人來華工作只是受聘而已,雖然石油技術不是中國的,但中國官方完全處于主導地位,所以可以斷言這口井是屬于中國人的。
像探險一樣的設備搬運路
簡時與洛克搭上來中國的輪船,歷時一個月,于1877 年10 月13 日到達上海。唐廷樞到港口迎接了他們,將他們安置在豪華的亞士都飯店。
隨后的日子便是唐廷樞、布朗帶著這兩個美國人參觀、游玩,全然不提到臺灣打油井的事,令簡時非常郁悶,他很想早點完成合同掙到錢回家。就在這個時候,簡時聽到同船到上海的《芝加哥論壇報》記者說,要到臺灣尋找采訪“獵頭族”的山民,對這種吃人的種族立時生發出恐懼,不想赴臺了。可洛克不干,違約要賠償的,對錢他比簡時更渴望擁有。唐廷樞不急于赴臺,一是設備沒到,二是恰逢丁日昌因病回籍養病,滿清官場向來有人去政廢的陋習,何況洋務派一直受到保守派的掣肘,令唐廷樞不能不等待開發臺灣石油之舉是否繼續的消息。
直至11 月14 日,唐廷樞才帶簡時、洛克坐船到福州拜會代理巡撫葆亨。11 月20 日,他們終于登上赴臺灣的輪船,此時到中國已經38 天了。但唐廷樞沒有一同赴臺,從史料分析,他應該去處理開平煤礦的事務。11 月24 日到達臺灣首府臺南,在簽署合約后,于29 日出發赴苗栗出磺坑。設備還沒有到,唐廷樞也沒有來臺,叫簡時到出油點的目的是熟悉一下情況,但令簡時、洛克費解的是,費時十二天才艱難地跋涉到后龍溪出油點,僅一天,還沒有來得及思考如何往山里搬運設備的問題,臺灣道臺夏獻綸便傳來命他們回臺南的消息。18 日回到臺南才知道,原來夏道臺是要兩個美國人回來過西歷的新年。這令簡時哭笑不得。接下來就是整日山珍海味吃喝的日子,直吃得兩個美國人倒胃口。1878 年1月2 日,終于過完了新年,盼望工作的美國人立即啟程赴苗栗。1 月9 日到達出磺坑后龍溪。簡時做的第一件事是尋找煤礦做燃料,多日沒有結果,便決定用木頭做燃料。架設鉆機需要粗壯的木頭,洛克帶領7 個保衛他們的士兵在山林里尋找大樹。他們找到了一顆棵巨大的樹,但隨行人說是神樹,不敢砍。幸好唐廷樞來到了后溪,他是個飽經世故的人,親自來到神樹處,假意虔誠地合十請示神靈,然后說已得到神的允許,可以砍伐了。洛克順利地得到了這棵大樹。為將鉆機,尤其是兩具鍋爐搬運到后溪井場,必須建造一輛巨大的牛車。唐廷樞請洛克設計了一輛需三頭牛拉的牛車模型,然后送到山外建造。
1878 年3 月15 日,第一批設備終于到達臺灣后垅港,而運設備的牛車還在建造,急得洛克自己掏錢買部件請工人加快進度。牛車費時三個半月,直到5 月1 日才完成。唐廷樞到現場主要是指揮修建運設備的道路,由于中國人的惰性和散漫,進展極慢,唐廷樞只好撤換工程的官員。道路修好后,除去那輛三頭牛拉鍋爐的牛車,唐廷樞還雇用了14 輛兩輪牛車運設備。5 月12 日,設備終于全部運到了后龍溪井場。其間,有六具被山民殺害的漢人無頭尸體經后龍溪抬下山,驚得兩個美國人膽跳心驚。
中華第一口油井誕生
第一口井井位定在苗栗縣公館鄉出磺坑后龍溪附近的一個山坡上。光緒四年,即公元1878 年6 月6日,第一口油井開鉆;8 月3 日,打到油層。這是個值得中國石油人紀念的日子,但從洛克的記錄看,從井中流出的鹽水比石油還多,而洛克也像往常一樣,下班后在雨中踏著泥濘回工棚。不過,他在這天的日記中不尋常地標出了“1878 年”的字樣,看出在他的心中還是一個特殊的日子。此后的幾天油井陷在邊鉆進邊塌陷的惡況中,至8 月13 日鉆到394 英尺(約120 米),下油管泵油。因油管被泥巴阻塞無法運轉工作。第二天唐廷樞親到油井,并搬到后龍溪工棚住下,督辦鉆探。洛克將油管清理干凈后發動引擎抽油,大部為泥水。次日(8 月15 日),這天對于中國近代工業以及近代石油工業是個劃時代的日子,洛克換掉油管螺帽再抽,連續工作24 小時,獲 252 加侖石油。
中華第一口具有近代工業意義的石油井誕生。兩個美國人只打了一口油井便以合同滿期為由,無論唐廷樞如何挽留也不再續約,堅持回美國。原因是,第一口井掉進鉆具,簡時和洛克用盡一切辦法也打撈不出,而蠻荒的山上根本沒有其它辦法可行。再則,山上的生活太艱苦孤寂,簡時就因為孤寂難忍,與廚師的女兒發生糾纏,險些生事。直接的原因則是瘧疾將雇工、護衛士兵大半擊到,簡時、洛克也相繼高燒不起,唐廷樞只好將這兩個美國人先后送下山,他們也再沒有回來。
1878 年11 月5 日, 離開臺灣,經香港回國。關于美國人簡時與洛克來臺史實,源于中國臺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購得的鉆井技師洛克的原始日記及相關文件,包括與大清臺灣當局簽署的合同書、支付薪水證明等;另有大清臺灣淡水海關1877 年、1878 年年報記載。史料記載此次共打兩口井,但洛克日記只記錄一口,推斷為美國人走后,唐廷樞仍在后龍溪井場主持鉆井。他領導中國工人試著打第二口井,但未成功。
10 月10 日,唐廷樞也生病離開了后龍溪井場。我國第一次近代石油工業的嘗試遂告完結。令人唏噓的是,唐廷樞在井場難以想象的艱苦條件下堅持在一線主持鉆井,堪稱我國第一代實業家的楷模,須知此時他已獲四品候補道臺的官職,且是公認的富賈。雖如此盡責,但工程的失敗,最終令他自掏腰包賠付公庫3 萬銀元。推測他是以招商局名義接受的委托,實則是承辦,招商局是民辦機構,根據合約自然要賠付朝廷損失。自美國人埃德溫·德雷克于1859年打出第一口近代石油井,到1878 年我國臺灣苗栗的第一口石油井誕生,僅有18 年的差距,中美應同處世界近代石油工業的初創階段,但我國的近代石油工業卻戛然而止,沒有再前進。究其原因,主導開發臺灣石油的沈葆楨1879 年病逝,丁日昌也于1877 年奏準官辦油礦后因病離職。
人去政廢,洋務運動的最終失敗,證明日薄西山的滿清王朝已不可能帶領中華民族走上近代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