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油穩定”咋回事?
時間:2024-12-20 17:26
來源:2024年12月
作者:宮柯

盡人皆知,開采埋藏地下的石油,是一項龐大而又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油藏地質、采油工程、地面集輸等多個專業技術體系的相互銜接配合,才能把從各個采油井流淌出來參雜著油氣水的混合液匯聚到一起進行精細化處理,最終生產出符合國家質量標準的凈化油,通常把未經煉制加工的成品石油稱為原油。在大中型油田生產過程中“原油穩定”處理是一道非常重要的工序,所起的作用對非石油專業的人士來說是一個不甚了解的迷津。
若想知道為什么需要對原油進行穩定處理?首先要清楚地下蘊藏的石油并非是單一成分的化合物,而是一種由多種碳氫物質混合形成的液態礦藏,其中包含了一些活潑好動的輕組分。例如分子式最簡單的甲烷,在地層溫度和壓力的束縛下會溶解在石油當中隱身,一旦所處的環境變得寬松了,就會像打開的啤酒瓶一樣釋放出鼓起泡沫的氣體。還有乙烷和丙烷,這兩種物質雖然不像甲烷揮發的速度那么快,但是也對環境的改變十分敏感,在不同的溫度、壓力條件下往往呈現出凝析態游離于氣液之間。丁烷和戊烷也不安分,盡管看起來是液體,卻如同汽油一樣在常溫常壓的條件下能夠快速蒸發出氣體,逃逸的無影無蹤。由于剛從地下開采出來的石油普遍具有輕組分依次揮發的特征,重量不斷減輕,因此稱為不穩定原油。
不穩定原油不僅會散發出強烈的刺激性氣味,分離出來的輕組分還極具危險性,都是一個靜電火花就可能引起爆炸燃燒的惹禍精,對后續的運輸儲存造成潛在的安全隱患。如果排放到大氣中,不僅污染了環境,還會帶走一部分輕組分造成產量損失。上個世紀中葉,由于受技術條件的限制,我國油田生產管理比較粗放,集輸原油的管網和裝置大都是有開口的低端流程,為避免揮發出來的可燃氣體和輕質油造成危害,大都在集油站采取放空點火炬一燒了之的簡單方法排除,僅保留不易揮發的重組分原油,輸往煉油廠進行加工。
為改變既浪費資源又污染環境的落后局面,大慶油田1972年在做喇嘛甸油田開發方案的時候,借鑒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和經驗,率先制定了“簡化前頭、完善后頭、中間不開口、三脫三回收、出四種合格產品”的全流程密閉集輸工藝設計。其中的三脫三回收是指:從原油當中分離出污水、天然氣、輕烴回收利用。出四種合格產品是指:凈化含油污水達到回注標準、把含有少量輕質油的天然氣凈化成甲烷含量高的干氣外輸、脫出原油中易造成揮發損失的液態烴作為化工原料、最后輸出性質相對穩定的凈化原油減低儲運過程中的風險。這套以密閉集輸流程為前提的油氣水處理工藝,就是原油穩定處理的核心所在。
為什么說原油當中的輕組分是寶貴資源?因為甲烷和乙烷是發熱量高、燃燒后無殘留的清潔燃料,既可以驅動發動機,又可替代煤炭,廣泛用于交通運輸、工業生產和民用采暖燒飯。在一次性打火機當中即可見到液態烴,其中加注的透明易燃液體就是乙烷和丙烷的混合物。丙烷、丁烷、戊烷混合液則統稱為輕烴,亦是坊間俗稱的輕質油,這三種輕組分是多功能的優質化工原料,用來生產合成化肥、塑料等大宗產品工藝簡單方便,價值不菲。
由于各油田出產的原油性質有所不同,因此原油穩定的處理工藝也略有差異,總體來看有負壓分離、加熱閃蒸、單級分餾和多級分餾四種基本方法。為使原油在穩定處理的過程中最大限度地釋放輕質組分,更先進的處理方法還需要加入淺冷或者深冷的脫烴裝置,營造冷凝環境,提升輕烴回收率,通常把低于攝氏-100℃的處理工藝稱為深冷。原油的穩定處理工藝是上個世紀80年代發展起來的先進技術,錯綜復雜的處理裝置和壓縮機廠房通常和油田上的大型聯合站比肩而立,成為各采油廠外輸高品質原油、天然氣、輕烴的最后一道關口,是一項化害為利、變廢為寶的高新技術集成化、自動化、數字化成果凸顯的新靚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