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3年投產以來,盤33-21區塊累計采出13.77萬噸,采出程度17.89%,單井平均產液8.43方,綜合含水67.8%,注水井開井3口,日注水97方。在開采過程中,該區塊油水井主要曝露出如下問題:
注水井吸水狀況差,剖面水驅不均,水驅控制程度較低。2010年測吸水剖面顯示,均為尖峰狀或指狀吸水,注入水易沿高滲段突進,導致油井含水上升速度加快,使得存水率、水驅指數下降,導致水驅效率降低。
含水上升趨勢加大,自然遞減明顯增大。根據油田動態和數值模擬研究結果,并借鑒侏羅系油藏開發規律,該油藏區塊含水處于快速上升階段,自然遞減和含水上升率有所增大,其中自然遞減由22.93%提高至28.15%,含水上升率由4.44%提高至4.56%,油藏“控水穩油”形勢嚴峻。在這種情況下,長慶油田第三采油廠采用了微生物驅油技術。
微生物驅油機理
微生物驅油是通過內、外源微生物結合調控油藏微生物生態系統,見圖1。其利用微生物自身的繁殖、代謝等功能,實現微生物群落結構定向調控和油層的深部調剖;利用微生物所具有的驅油機理達到提高驅油效率的目的,從而降低井組對應油井的含水,增加該井組對應油井的產液量,最終提高該井組的原油采收率。利用微生物提高原油采收率不同于常規的化學驅油的單一機理,它是幾個作用機理的綜合利用。只要碳源和其它營養物質充足,便可在油藏中利用其代謝產物或使細胞生長,擴大其使用范圍。主要作用是:
一、微生物在油層中增殖,形成生物量,當密集成團時可選擇性或非選擇性地堵塞地層中的孔道,從而改變流動方向,擴大掃油面積。由于菌體通常附在巖石表面,改變巖石表面的潤濕性,從而將巖石上附著的油膜替代下來。
二、微生物產生的代謝產物可產生如CO2、CH4、H2等氣體,增加油層壓力,從而提高產能,同時CO2、CH4等在一定壓力條件下可以部分溶解在原油中,從而使原油體積膨脹,粘度降低,大大提高采收率。代謝產物還可產生有機酸、表面活性劑,從而降低界面張力,提高洗油效率。代謝產生生物聚合物,增加驅替液的粘度,從而降低流度比,提高波及系數,并可選擇性封堵或非選擇性封堵地層。
三、能降解烴類的微生物可將高分子的石油烴類降解為低分子的烴類,從而降低石油的粘度和凝固點,增加原油的流動。
微生物驅油技術室內實驗
脫油效率檢測試驗 (1)取1000克石英砂,120℃下烘干24小時,冷卻至室溫,置于干燥器中備用。(2)取1000克石英砂,加入125克原油,充分攪拌,于85℃下烘干24小時。冷卻至室溫,置于干燥器中備用。(3)取烘干帶油石英砂500克置于吸水排油儀中,分別加入2%、5%的菌液置于恒溫箱中觀察,分別于0.5、1、3、6、12、24、48小時后取出讀取出油量。(4)結論 :2%和5%的菌液在48小時的脫油效率分別為38.3%和43.7%。實驗結果如表1。
洗油效率檢測試驗 將原油樣品與石英砂充分棍合攪拌后,放入菌液中觀察洗油效果。溶液與油砂混合接觸后,使原油從石英砂表面分離下來,形成油滴狀或團狀浮起,分離后砂粒表面清潔,且油水界面整齊,說明菌液有較好的洗油能力。
驅油效率試驗 利用人工膠結巖心進行室內驅油實驗。實驗共選用2塊巖心,平均孔隙度20%,平均氣相滲透率24×10-3μm2,可以得出,滲透率<3×10-3μm2的巖心采收率增加18%~22%。從室內驅油實驗結果可以看出,菌液的濃度0.5%~1%時,采收率增產在18%~22%左右,注入壓力都明顯降低。
微生物驅油技術參數設計 微生物驅油用量計算依據。按照生物性驅油劑段塞使用量(V)按0.003計算。公式如下,式中:S——控制面積;H——油層厚度為11.2m;P——孔隙度為14%。
PV= S×H×P
V=0.003PV
段塞設計。采用復合式驅油段塞設計。復合式驅油段塞的主體結構為:調剖段塞-驅油段塞。段塞1:調剖段塞,提高注水壓力和水驅波及范圍,調剖劑設計為3%調剖生物及營養液(排量30方)。營養液組成:1%淀粉、0.1%蔗糖、0.1%氯化銨等。段塞2:驅油段塞,提高采收率,2%驅油微生物及生物酶。段塞3:驅油段塞,提高采收率,2%驅油微生物及生物酶。
現場試驗及效果
盤33-21區塊實驗 盤33-21區塊微生物驅油注入曲線見圖2。從2010年9月27日開始,措施累計注入微生物108.3噸、營養液A 200kg、營養液B 3150kg,累計注入4388m3。
第一段塞由于馮64-71地層問題注不進,第一段塞滯后,第二段塞和第三段塞合計一個段塞,所以第三段塞微生物用量明顯增大。盤32-21區塊微生物驅油試驗井組生產曲線見圖3,盤33-21區塊微生物驅油試驗效果見表2。
馮64-71井組實驗 盤33-21區馮64-71井注微生物曲線見圖4。第一段塞:2010年9月27日—10月21日;累計注入量450方,油套壓從措施前的6.0MPa/6.0MPa上升至13.2MPa/12.5MPa。第二段塞/第三段塞:2010年10月22日~12月11日;累計注入量554方,油套壓下降至 12.5MPa/12.5MPa。
由上述進行措施前后的效果分析:9口井中有6口井得到了較為明顯的措施效果,反映出了液量提升、含水下降的效果,措施日增油達到3.63噸,達到了預期目的。
實踐證明,微生物驅油效果明顯,區塊液量下降、油量上升、含水下降,油藏開發趨勢好轉。驅油段塞前加調剖段塞作用突出,為后續驅油微生物的作用得到更大限度的發揮。微生物注入工藝經過盤33-21區塊的試驗,顯示出一定的效果,但還要對微生物驅油注入工藝技術、調剖劑、微生物菌等做深入、精細的研究,可進一步推動該項工藝在侏羅系油藏的應用。
今后,微生物驅油機理要進一步做室內試驗,油層的滲透性與微生物菌的穿透能力的關系尚未確定,應繼深入續研究。注入微生物后,應更精細地加強效果監測,便于分析效果。為了提高微生物的存活率,對注入工藝、注入設備影響微生物存活率的環節,也應繼續深入精細研究。